粮心之旅:南财食工学子追溯粮票记忆,悟道二七精神情怀
粮票是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一个重要历史产物,作为一个特殊年代的记录者,小小的票证见证了新中国从战争到和平、从物质匮乏到物质充裕的时代变迁。为了更好了解、思考和学习历史,更好地理解过去、珍惜现在,展望未来;2024年8月25日,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探寻红色粮食印记,讲好红色粮食故事”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前期进行了充足的线上资料收集后,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决定以二七故事为契机、以粮票为切入点,走进河南省郑州市进行实地调研。
小队成员们先是来到本次实践的第一站——二七纪念塔,在讲解广播的指引下,开始参观纪念塔。在主题为“记录”的第六层,成员们观摩到了许多河南省内的粮票。它们各式各样,有不同年份,不同面额,不同使用地区。在参观时,一旁还有关于二七纪念塔建造背景以及相关人与事的书籍,其中也不乏有关粮票的记载。
通过阅读,队员们学习到:粮票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 中国最早实行的票证种类是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粮票作为一种实际应用的有价证券,在中国使用达40多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收藏者的新宠。
小队成员们认真聆听讲解,学习粮票知识。1934年至1949年间,中国共产党为了解决战时物资供给,在苏区、边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发行了大量的粮食票证,这里面有借谷证、借粮证、米票、饭票、军用粮票、公用粮票。在当时,此票是可以借款也可以领粮的;“可以说这些票据的发行为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参观过程中,讲解广播如是说道。
“在我们新中国成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军事和经济封锁,加上粮食生产水平较低,物质极度的匮乏,粮食无法做到敞开供应,所以中央政府就实行粮食的计划供应以满足全国人民的温饱。”通过观看塔内播放的讲解视频,队员们学习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与粮食供应相配套的粮票制度应运而生。
粮票作为物资短缺时期的配给工具,其背后涉及到了经济学中的供需关系、资源配置、通货膨胀等概念。对此,团队成员们不禁感慨连连:“小小粮票,虽然看着简单,但它背后的经济学知识却不容小觑啊!”
图为塔内展陈的多种类票证 郭映月摄
“粮票是什么?有谁见过!”为了获得更多有关粮票的信息,更好回答这个问题,小队成员们来到了此次实践的第二站——古玩城、淘旧小街寻找旧时粮票并期待了解其背后的一些趣事故事。经过与店家的交谈、相关走访以及相关资料的查询,成员们对我国“票证之最”的称号有了全新的认识。
店家告诉成员们“各地的商品票证通常分为‘吃、穿、用’三大类。”吃的除了各种粮油票外,还有猪牛羊肉票、鸡鸭蛋票、各种糖类票、各种豆制品票及各种蔬菜票等等。穿的除了各种布票外,有化纤票、棉花票、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棉胎票等等。用的有手帕、肥皂、抹布票、煤油票,电器票、自行车票、手表票,还有临时票、机动票等,五花八门,涉及方方面面。总之,大多数商品都是凭票供应的。什么样的商品就用相应的票证去购买,对号入座,缺一不可。
通过学习和认识这些粮票,成员们纷纷表示要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理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重要性。
随着实践学习的深入,店主刘先生告诉成员们,“现在还有人在收藏粮票。”粮票上的图案、标语等,都是计划经济时代文化特色的体现,对文化传承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认识粮票,队员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在那个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物资分配制度以及人民的生活状态。
图为古玩城内展陈的多种类邮票 张淑涵摄
结束了一天的实践进程后,成员们对二七纪念塔背后蕴含的一段国家发展的篇章及其折射出的社会面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关注粮票知识之余,成员们也积极关注二七纪念塔本身蕴藏的革命精神;塔内的展览详细展示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深刻感受到烈士们的英勇斗争和伟大牺牲。二七纪念塔不仅仅是一座纪念性的建筑,更是一座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的丰碑。
图为结束参观后塔内对二七运动的评价 张淑涵摄
大家积极分享自己对此次活动的见解,一致认为:二七塔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和历史意义;塔内的每一块展板、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传递着革命先烈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理想。除了对过去的纪念,它还是对未来的启迪——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二七塔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精神引领作用,成为推动郑州乃至全国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本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中,团队成员围绕粮票主题,认识到了粮票的发展史,同时也看到了那个年代工人阶级为争取权益而进行的英勇斗争;深层次理解了其中蕴含的团结精神、创新精神、斗争精神和奉献精神;这些都将激励食工学子在今后的调研路上砥砺前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身于新时代的伟大征程,续写青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