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建”: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的数字化融合发展建设与乡村文化振兴之道
发布时间:2024-09-04 阅读:
随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党中央进一步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任务,即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技艺传承,在社会发展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其独特作用,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对此,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点木成舟”实践团于2024年7月前往浙江省嘉兴市胜丰村一带进行深入调研。团队希望能够通过本次调研找到以互联网现代化手段推广乡村非遗技术、以文化振兴带动经济发展的实践方案,将非遗文化作为发展根源,用“互联网引擎”助力乡村振兴。
一、政策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战略,明确提出到2050年,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振兴的五大重点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其中,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通过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增强农村文化自信,提升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随着时局推进,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这一战略部署不仅包括经济层面的振兴,还包括文化层面的振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尤其是许多非遗项目,由于传承人老龄化、后继乏人等问题,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因此,保护和传承非遗成为国家的重要文化战略之一。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国务院办公厅设立国家级非遗名录,推动了非遗保护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并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大非遗保护和传承力度,支持非遗项目融入现代生活,推动非遗文化产业化。。除此之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也鼓励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促进非遗的传播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二、社会现状
根据近年来的社会调查和相关研究报告显示,非遗文化产业在我国的社会关注度持续上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报告(2022)》的数据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表示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而对具体非遗项目的了解度也逐年提高。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认定了1,5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比2018年增加了近300项。这表明国家和社会对非遗项目保护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兴传播方式为非遗的推广和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特别是在互联网的推广下,许多传统技艺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广泛传播,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
然而,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传承和发展方面仍然面临诸多挑战。首先,非遗传承人逐渐老龄化,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的学习兴趣不足,导致非遗技艺传承断层。其次,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许多非遗项目集中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经济条件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限制了非遗技艺的传播与发展。在各种压力的层叠之下,部分非遗技艺与现代生活正在逐渐脱节,许多非遗项目仍处于小规模、低效益的状态,难以实现商业化运营。市场化不足导致非遗技艺难以融入现代生活,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
如何有效地将非遗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结合形成具有吸引力和传播力的内容,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以非遗的推广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文化振兴与经济振兴的有机结合的思路恰恰也是当前值得探索的方向。
三、实地调研
本次实践地点胜丰村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村庄。该村因其独特的造船技艺和船模文化而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胜丰村的造船技艺起源于明清时期,传统技艺精湛,以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闻名。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推进,胜丰村的造船文化和船模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吸引了不少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和学习。胜丰村的非遗造船文化近年来在省内外受到了一定的关注。特别是通过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推广,胜丰村的造船技艺和船模文化在一些文化展览和非遗活动中得到了展示。此外,随着数字化传播手段的发展,胜丰村的非遗技艺逐渐进入公众视野,通过纪录片、短视频等形式在互联网上传播开来,提升了曝光度。
目前,胜丰村的非遗文化保护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年轻传承人的缺乏、市场化不足等问题。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正在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积极培养新一代传承人,同时推动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文创产业的结合,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鉴于大背景下的社会现状和胜丰村自身发展状况,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互联网现代化手段,推广和传承乡村非遗技艺,提升非遗项目的社会知名度和经济价值,助力乡村振兴。这不仅是一次丰富阅历、锻炼能力的大学生实践活动,更是一场以青春之力促进传统与新潮融合发展的探索。
四、方案成果
在本次实践过程中,“点木成舟”实践团队成员分成若干小组,深入当地村庄,实地走访非遗传承人,与他们进行深度访谈,详细了解非遗技艺的历史背景、制作流程以及传承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和交流座谈,收集到宝贵的一手资料,深入了解了当前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困境。团队成员利用携带的设备拍摄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并对非遗传承人进行了专访,随后精心制作了一系列推文和宣传稿件,在公众号、媒体平台、宣发网站等互联网平台上发布,乡村非遗技艺的社会关注度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非遗项目产生了兴趣,参与到非遗技艺的学习和传承中。团队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官媒等渠道,对本次实践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报道,扩大了非遗技艺的社会影响力,吸引了更多人关注和参与。
在互联网推广的同时,团队还组织了线下非遗技艺学习展示活动,邀请当地村民和学生参与其中,通过亲身体验感受非遗的魅力。同时,团队还举办了非遗技艺传扬活动,带领各自社区孩童参观游览非遗博物馆,并讲解传授相关技艺知识,增强了新一代年轻人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度与认同感,为非遗技艺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了一批新生力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非遗技艺不仅走出乡村,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还促进了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增强了文化认同感。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非遗技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未来的乡村振兴进程中,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非遗技艺的传播渠道将更加多样化,传播范围也将更加广泛。未来,非遗技艺不仅将在国内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还将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名片。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非遗技艺与现代科技、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融合将更加深入,非遗技艺的经济价值将得到进一步挖掘和提升。通过文化与经济的双重驱动,乡村振兴的目标必将得以实现。
实践出真知,实干出真才,三下乡的意义不仅仅是下乡实践这么简单,更应是注重在实践中运用所学所想,用崭新的思想和丰沛的知识做出一番实干,收获于自己,振兴于乡村。本次三下乡实践,团队成员们期望非遗技艺能够通过互联网的现代化手段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和文化振兴的重要力量。同时,团队也希望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吸引一批热爱非遗、致力于非遗保护的青年人才,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通过互联网现代化手段推广乡村非遗技艺,为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的探索。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上,非遗技艺将在乡村振兴中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作者:于冰 来源: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报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