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故乡之音,承文化精神——山东大学(威海)2023寒假济宁方言调查

作者:”怀我好音,音动乡情“调研团 来源:山东大学(威海)
传故乡之音,承文化精神——山东大学(威海)2023寒假济宁方言调查
为了解济宁方言传承保护的现状,2023年1月12日,“怀我好音,音动乡情”调研团成员仲晓管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访谈形式探究不同年龄群体和行业阶层的人们对于家乡方言文化的不同认识和相关思考。
调研团成员线下到达鱼台县罗屯镇政府访问政府机关人员2名及当地居民3名、济宁监狱访问干警2名、济宁市市政投资有限公司访问董事长及工作人员。尽量保证访谈的年龄阶段多样、职业多样、城乡兼顾。
通过本次访谈调研,得出结论大致可分为三方面:第一,年龄阶段带来的差别,即随年龄段下降方言熟练度下降。在访谈过程中,69岁的退休高中教师张女士认为,在当下学校教育的推动下,青年一代对于方言逐渐陌生,方言或将被普通话取代。持同样观点的还有7岁的李同学,他所就读的私立小学不支持学生使用方言,同时他的家长在家中有意规范他使用普通话,因此他完全不会讲当地方言;第二,职业带来的差别,即从事有方言使用需要的受访者方言熟练度较其它职业受访者更高。例如政府机关人员因要与基层群众沟通需要熟练掌握地方方言,而监狱干警因不同地方单位工作交接调动可能会掌握多种地方方言。对于方言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建议,政府机关人员反映的普遍问题大致为存在相应机关但大多为县、镇级别,没有更高级的机关、相应机关工作可以更为细致、财政部门可以提供更多支持等;第三,地域带来的差别,即居于城市受访者及其子女方言熟练度低于居于农村受访者。同时,受访者们对于方言传承保护及未来提出了不同的见解,10%的受访者认为方言未来可能会被普通话取代,90%的受访者认为方言的未来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重要的是“事在人为”,即政府部门加大财政支持、政策支持、人员支持;教育部门重视方言教育传承;青年一代对于家乡文化更加自信,有传承热情。
济宁市目前方言文化保护现状较为乐观,各县级单位均设有相关机构编纂整理风土志、采集当地方言信息。但学校教育方面方言仍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年轻群体对于方言的使用愈发陌生,部分学校禁止学生使用方言,这种完全阻隔方言的教育模式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们灌输了语言的尊卑思想,致使一部分年轻人产生说方言是一种“陋习”的错误认知。社会各界应看到方言作为地域文化载体之一的文化魅力与文化价值,了解方言背后绵亘的历史与其兼具独特性与相通性的辩证魅力。
通过本次实践,调研团成员对济宁方言文化发展现状和保护措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山东省整体方言文化发展有了更全面的把握,为团队后续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3-01-31 关注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北师学子沂蒙行:追寻红色足迹,感悟老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