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社区健身智慧服务体系现状和发展策略调研报告

作者:茅荷华 刘力萌 朱仪桉 高家成 来源:今日大学生网
江苏省社区健身智慧服务体系现状和发展策略调研报告
学校:南京财经大学
团队:i悦动全民健身调研队
作者:茅荷华,刘力萌,朱仪桉,高家成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对于健身和健康的需求日益凸显,全民健身活动正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大众的生活观念。在新冠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公众对于全民健身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作为全民健身体系的坚实基础,建立健全更高水平的社区健身服务体系尤为重要。目前,依托现有的智慧科技,新一代智能健身设备、健身数据追踪等便捷高效的服务持续涌现。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传统的健身场景也不断转型升级,精准识别居民健身需求,为构建更完善的健身服务体系提供支持。但现有的社区健身智慧化服务普及率不高,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群众对此的认知度与获得感均较低。由此,深入了解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务体系的现状是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提高健身服务质量的关键一步。
一、调研背景
全民健身战略规划
2020年9月,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的讲话中提出,“要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民健身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基础环节和重要领域,是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指标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自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先后颁布了《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以及其他各层次、类型的政策,逐步形成了类型丰富、层次完整、领域融合、功能全面的政策体系[1]
我国全民健身政策体系经历了启动探索、全面推进、提档升级三个演进历程阶段,全民健身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通过逐步完善政策体系、推进全民健身纵深、高质量发展。“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民健身—全民健康—全面小康”的健康逻辑链已经形成,全民健身成为其中及其关键的一环。国家通过不断实践,以人民满意度为基础,完善发展政策体系,逐步推进我国健身事业的蓬勃发展。
全民健身社会需求较为强烈
后疫情时期全民健身的意愿有所提高[2]。疫情时期,人们的生活和身心健康受到了极大影响,民众对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断显现。据调查显示,55.7%的人群[3]在疫情后会保持或加强运动,18.1%的人群之前并没有运动习惯,但疫情期间开始运动,11.9%的人群疫情后准备开始运动因此,体育锻炼器材需求发生了弹性改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室内外结合运动,对体育锻炼器材和课程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将导致居民们日益增加对于社区体育运动的需求与社区体育运动场所增加的数量的不能够同步的矛盾逐步激化[4]
社区体育设施不符合全年龄段健身需求。在健身服务供给侧方面,因供给主体单一、信息不对称而存在着供给单一且不充分的现象,尤其在项目式供给上容易造成青少年体育活动、健身项目的供给与体质健康需求不对等。目前社区体育出现设施老龄化结构失衡,在不断优化中老年人运动场景的同时,压缩甚至忽视了儿童青少年社区体育设施的空间的建设。因此,针对不同健身群体的多元化与个性化体育设施供给较为缺乏。
 
二、调研过程
1. 调研时间:2022年7月18日—2022年8月15日
2. 调研地点:苏州、南通、徐州部分社区和体育公园
3. 调研对象:社区居民及体育爱好者
4. 调研方法: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访谈调查法
5. 调研经过:调研团队重点对苏州市滨河社区以及苏州运河体育公园、南通市海门区海南社区、徐州市沛县文景公园健身主题公园等地进行为期10天的实地走访调查,并向附近居民随机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各类人群的健身状况以及健身器材使用情况。在此期间,实践团队参观了苏州市运河体育博物馆,了解了苏州市民的健身路径发展变化以及浓厚的体育健身氛围。最终经过问卷数据分析、走访观察记录、文献资料整理,形成该调研报告
 
三、调研目的及意义
目前我国全民健身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作为全民健身体系的基础载体,社区体育在需求侧与供给侧均存在较多问题,如场地设施建设陈旧落后,体育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完整,居民体验感、获得感较低……针对以上普遍存在的问题,调研团队期望通过实地走访考察,了解社区体育及其智慧化的发展现状;调查市民对于体育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满意度。
以体育锻炼为切入点,选取江苏部分社区作为参考样本,通过图文数据等形式真实呈现出社区体育智慧化现状,帮助青年朋友们深入了解我国政府、社会组织对于国民体育健身、健康等方面的支持度以及百姓对此的满意度,提高大家对体育锻炼智慧化的认知度,对我国全民健身战略深入发展、国民健康服务深度融合起到促进作用。
 
四、调研成果
自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江苏省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步伐,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实现了飞跃,大幅提高了社区群众幸福感与获得感。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供给不充分等问题仍然存在。通过进一步的调查,我们发现随着社区居民对健身的需求逐年增大,体育资源短缺,人均体育场地占有率低等问题在江苏、乃至全国仍然是主要问题。同时,设施的维护与安全性、是否配备专业人员的指导、体育文化宣传是否到位等也是值得注意的地方。团队成员将此次社会实践的调研结果分析并提交给了社区工作人员,并根据采访中了解的社区健身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为社区提供更多的信息,方便社区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采取更有效的措施。
 
五、调研分析与总结
5.1.社区体育健身供需发展不平衡
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必须重视社区的健身设施配备情况。社区的公共体育设施是承载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丰富全民精神生活的物质载体。开展全民健身必须有能满足基层社区群众需求的健身设施。
通过对社区健身设施能否满足需求的数据进行分析,有六成受访者认为所在社区的场地设施齐全,完全能满足其日常的健身需求;25.96%的受访者认为所在社区的场地设施比较齐全,能较好地满足日常健身需求;7.69%的受访者认为所在社区的场地设施情况一般,基本能满足其日常的健身需求,只有极少数受访者认为所在社区的场地设施缺少必要设施,不能满足其日常的健身需求,调查结果如图5.1.1。

图5.1.1问卷调查结果——社区健身设施能否满足需求
 
进入新时代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群众性体育社团组织作为满足国民对体育运动日益增长需求的平台,为群众参与体育活动提供了多种方式,有效的满足大众对体育公共服务多样化的需求。全国的群众体育社团陆续的走上了“自立门户”的道路,但是由于城市之间政策经济发展存在着差异,不同城市的体育社团的发展程度参差不齐,而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群众体育中的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服务者,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群众的体育参与,为群众体育社团的建设与独立发挥着重要的价值,我们对此类重要角色也进行了充分的调查[5]
经调查发现,大多数受访者并不了解“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一职业,仅有两成居民对此有所了解,调查结果如图5.1.2。

图5.1.2问卷调查结果——是否知道“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一职业
 
鉴于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社区健身公共服务中起到的作用较为突出,我们又对其中知道“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一职业的21.74%的问卷调查参与者实施了更进一步的调查、访谈。经了解,有91.30%的受访者表示仅仅听说过该职业,8.7%的受访者不仅知道,而且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并且愿意学习相关知识的受访者人数为0。调查结果如图5.1.3。

图5.1.3问卷调查结果——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了解程度
 
5.2.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现状调查
调研团队分别从“对社区健身场所的满意度”与“对全民健身开展情况的满意度”两个方面进行调查。通过对参与者关于所在社区设立的健身场所需求满意程度的调查数据分析得知,八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社区现有的健身场所能够满足自身需求,不能满足需求的仅占15.35%。
受访者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实施的满意度中,80%以上的居民对健身服务表示满意,调查结果如图5.2.1。 

图5.2.1问卷调查结果——对全民健身开展的满意度
 
5.3.社区健身智慧化建设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出现,信息革命带动城市建设的革新,更高层次的“智慧城市”形态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智慧城市的实践中,由于社区是组成城市的“最小单元”,也是政府服务群众的“最小组织”,因而智慧社区成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新热点。社区体育作为社区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健身智慧化改革早已在路上,并呈茁壮发展之势[6]
我们就调查问卷参与者对所居住社区内及其周围是否有可供健身使用的智慧化场地或设施进一步提问。对于实地走访时完成调查问卷的居民,我们对其进行科普,详细介绍了目前认可度较高的智慧化标准。结果显示,超半数居民表示周围的健身场所并没有实现智慧化,也有43.5%的居民表示身边有这样的健身场地,但并不多,也即意味着目前社区体育智慧化程度不高。调查结果如图5.3.1。
     
图5.3.1问卷调查结果——是否有可供使用的智慧化场地
 
为进一步了解居民身边的智慧化健身场地的设施情况以及使用情况,我们进行了深入调查。附近有智慧化健身场所的居民在近一个月内,使用过智能健身器材的人数并不多,仅为35.58%,而使用过的这些人中,能够坚持每天使用的更是少之又少,偶尔才使用一次的居民占了绝大多数。或是受自身原因的约束,或是受锻炼场所的环境影响,总而言之,即使在社区健身逐渐智慧化的情况下,居民的健身热情仍未见显著提升,由此看来社区的设施配备情况仅是一方面,而动员社区居民增强健身意识的工作亟待提上日程。调查结果如图5.3.2和图5.3.3。

图5.3.2问卷调查结果——近一个月是否使用过智能健身器材
 

图5.3.3问卷调查结果——社区居民使用智能健身器材频率
 
5.4.全民健身大数据应用情况
运动健身类APP是指拥有可以帮助用户记录运动健身数据、指导运动项目学习、引领健康生活方式等功能的智能手机或穿戴设备第三方应用程序。在大众休闲体育和全民健身的背景下,人们的锻炼方式有了极大的改变,而运动健身类APP是用户进行锻炼的最佳工具之一,很多锻炼者利用各种运动健身类APP进行辅助和指导锻炼,有效改变了传统运动健身方式的枯燥性,使运动健身实现量化,更具有科学性和趣味性。
数据显示,92%的市民都接触过或正在接触体育健身类的APP,这也与目前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广泛应用成正比关系。在移动互联网端布局内容载体,通过在线传播手段的技术实施,推动市域范围内体育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体育内容的权威发布,是符合广大市民需求的,响应了人民群众对于在线数字平台的呼声,也有利于加速推进市场主体和相关产业与“体育+”相互融合的数字化进程[7]

图5.4.1问卷调查结果——社区居民健身类APP使用情况
 
从以上图表数据展示的内容,可以粗略看出江苏省城市居民对于全民健身战略下社区的设施配备情况整体满意度较高,由此可见中小社区以及体育公园提供的健身场所能满足大部分群众的需求,这对全民健身的进一步开展非常有利。值得一提的是,在推动全民健身计划进行的过程中,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但群众对该职业了解较少。因此,增加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影响力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体育组织重点关注。
其次,在实地调查的过程中,实践团队发现不少社区健身设备陈旧,百姓健身房的器材也较为落后,由于社区早期规划不够合理导致场地面积过小,环境并不舒适,因此很多居民并不乐意使用社区提供的器材锻炼。这一情况与我国全民健身的发展密切相关。当前,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尚存在认识不足、质量不高、政策法规不完善、体系尚未建立等问题[8]。政策不完善,体育经费不足导致公共服务无法形成有效完整的管理体系,相关职能部门对各自的服务工作不够重视;宣传力度小,相关活动少导致在我国这样的体育大国中并未真正形成浓厚的体育氛围,群众缺乏参与热情[9]
实践团队经过网络资源检索,发现不少体育资源整合平台,比如“苏体通”是集体育社会组织(单位)会员注册管理、赛事活动报名、体育资讯发布、定点场馆预定、体育组织和爱好者互动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苏州体育统一平台包含各类数据以及赛事信息,能够很好的帮助市民获取所需资源。但这些平台在市民中的熟知度不高,也正反映了相关宣传工作并不到位,百姓并未真正受益于此,也造成平台资源浪费的现象。
此外,本次调查不仅涉及了社区健身的基本面,还对社区的智慧化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结果显示,中小社区的智慧化场地正如雨后春笋般建设,时至今日虽未实现大面积覆盖,但也让超半数的居民体验到了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智慧健身等红利。但是,智慧化场地的建设似乎并未能显著提高居民的健身热情,走马观花的体验并未真正达到让居民们强身健体的目的。产生这一情况的原因多种多样,政府部门应当结合当地居民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配合更有力、更适当的措施,例如鼓励居民自由组建小型团体相互激励、定期开展体育类科普讲座等;社区相关职能部门可以加大与社会体育组织的联系,不断丰富社区的体育形式,逐步打造一个较为完善的智慧化社区健身闭环。
 
六、建议
6.1加强设施建设,夯实全民健身工作基础
将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与城市规划、文化休闲相融合,在持续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的同时,努力构建布局合理、互为补充,覆盖面广、普惠性强的各级各类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高设施使用效率[10]
6.2加强国民体质监测免费公益项目的宣传推广
利用全民健身数字平台,采取图、文、视频等方式宣传科学健身的益处,同时融合体育惠民和各类第三方资源,鼓励各年龄段市民积极参与到日常健身和科学健身中来[11]
6.3完善全民健身数字平台
完善全民健身数字平台,将线下场景与线上平台进行有机融合和互补,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多种运营手段,整合更多的场馆资源、赛事活动资源,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线上体育服务场景、内容和功能,引导市民使用方便、快捷、高效的平台实现不同的功能需求,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及健身需求[12]
6.4扩展和更新健身类APP服务内容
运动健身类APP市场扩增迅速,种类多样,要想长期而又稳定的立足于APP市场,就必须不断扩展和不断更新服务内容,确保产品质量的优质性,多倾听或采纳不同用户群体的反馈意见,不断完善产品各项服务功能,形成一个完整而又良性的运营链。此外,开发商要全面考虑市场上特殊人群以及不同用户的特征,在开发APP功能和内容上,要兼顾中老年人以及特殊人群的使用,中老年人和特殊人群在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也是全民健身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忽视特殊群体的锻炼[13]
 
七、调研感悟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毫无疑问,在物质与精神财富不断富足的当下,民众对于自身健康的关注与追求成为了一种必然;信息化与智能化浪潮汹涌的今日,将公共健身与之结合而产生的智慧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也自然是大势所趋。本次调研内容的选择也正由此而来。
在调研的一个月期间,大家各司其职,给出了一份饱含热忱的答卷——团队成员在自身居住地寻找已有设施,进行走访与实地调查;与此同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随机选取不同人群采访,并且发放了问卷调查,获取真实民意……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前期准备不够充分,调研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团队配合协作和问卷设计等方面都经历过多次打磨、改进,但这也是除项目本身以外,另一种学习、探索的过程。
总体来说,本次全民健身调研的结果是积极的:全民健身的理念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正在被更多人认同、实践;智慧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蓬勃发展,初现峥嵘……当然,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了一定的问题:体育健身资源人均占有率低、项目内容覆盖不够全面、地区差异化明显等等。这些问题通过团队的分类汇总,加以分析讨论,最终得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作为解决方案,希望能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与助力。毋庸置疑,虽然智慧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从全国范围来看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美好的蓝图已经徐徐展开。
 
参考文献
[1]刘红建,高奎亭,徐百超.中国全民健身政策体系演进历程、优势特征及效能转化研究[J].体育学研究,2022,36(01):91-102.DOI:10.15877/j.cnki.nsic.20211222.002
[2]朱瑞坤,时震宇. 后疫情时期全民健身需求的自适应分析——基于供需定理的视角[C]//.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墙报交流(体育社会科学分会).[出版者不详],2022:244-246.DOI:10.26914/c.cnkihy.2022.007084.
[3]卢文云,王志华,华宏县.群众“健身难”问题破解路径研究[J].体育科学,2021,41(05):34-43.
[4]李一沛.关于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思考研究[J].体育风尚,2020(03):213.
[5]苏畅. 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群众体育社团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与定位[D].哈尔滨体育学院,2022.DOI:10.27771/d.cnki.ghebt.2022.000011.
[6]潘欣汝. 智慧社区视角下基层社区治理困境与对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9.DOI:10.27307/d.cnki.gsjtu.2019.001498.
[7]成康,曹卫华.“全民健身”战略背景下运动健身类APP的对比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19,40(04):25-29+33.
[8]汪锋,刘灿,孟凡博.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困境及发展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2,12(10):107-111.DOI:10.16655/j.cnki.2095-2813.2111-1579-2567.
[9]王赞.全民健身背景下公共体育服务现状及构建研究[J].体育风尚,2021(01):11-12.
[10]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EB/OL]. [2020-10-10].
[11]大荔县体育局. 开展国民体质监测 增强全民健身意识[EB/OL]. [2019-02-19].
[12]王辉. 数字化赋能全民健身——新模式激发体育消费新活力[EB/OL]. [2022-04-28].
[13]成康,曹卫华.“全民健身”战略背景下运动健身类APP的对比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19,40(04):25-29+33.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2-08-30 关注
社会实践报告推荐
  • 石工院“三下乡”赴家乡社区暑期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