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乡村促发展,凝心聚力青春行——王莽街道“一村一品”特色村庄调研

作者:马剑君 来源:三下乡队伍
为了解乡村产业发展情况,感受乡村振兴步伐,深入观察农村生活现状,乡村生态环境,2023年7月13-7月16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逐梦远航,朝气献党”三下乡实践小组到达了西安市长安区王莽街道刘秀村古秦渡酒厂,土门峪村,清水头村和小峪口村并对其进行了实践走访调研。
7月13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与王莽街道共同开展了“院地共建融合发展 共促乡村振兴”教学及社会实践基地启动仪式,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王莽特色产业的优势,共同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首先来到了在古秦渡酒厂生产车间,华坤农业,古秦渡董事长王坤和技术员主管张迺民从长安黄酒的历史引入,详细介绍了黄酒的标准制作工艺以及营养价值,为大家分享了水稻产业链条延长至生产加工,将长安品牌,西安品牌推广出现的成功案例,勾勒了长安黄酒文化发展的轮廓,更加明确了王莽稻米种植及深加工的发展方向。

(图为俄语学院党委书记邢鸿岳和辅导员姜毅影参观了解古秦渡酒厂)
随后,双方现场签订“院地共建融合发展共促乡村振兴”教学及社会实践基地协议书,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同构建组织互动,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院地“大融合”格局,共促乡村振兴新篇章。
在座谈会上,王莽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左斌昌书记从历史文化、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等方面向大家介绍了王莽的基本情况并对我院所取得的发展成绩给予了高度肯定。我院团委书记田腾老师和辅导员姜毅影老师分别介绍了今年以来院内学生社会实践开展情况和下一步实践计划。华坤农业、古秦渡董事长王坤向大家介绍了企业发展情况和前景,并表达了实践基地不知只停留在签约,要真正做到“实践”的观点,做到“产、地、校”的有机结合,共同发展。最后我院邢鸿岳书记就为什么开展社会实践,如何把社会实践做深做实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并对王莽街道表达了深厚的感谢。
最后,双方举办了“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与西安市长安区王莽街道院地融合实践基地”挂牌仪式暨合影留念。
下一步,俄语学院将充分发挥专业、人才优势,深化院地合作,实现院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积极推进实践基地的建设落实,为俄院学子提供更多实践空间,助推五位一体全面发展,以俄院青年力量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双向赋能。
7月15日早上9:00到达土门峪村。俄语学院学生为了解土门峪村“万亩桃园”等农旅产业在乡村振兴“一村一品”政策下激发当地经济活力的作用,以及可为劳动教育基地落成提供的支持做意见交互。采访了王莽街道土门峪村党群服务中心黄明书记,以及村民游客。随后参观了万亩桃园。
首先来到土门峪村党群服务中心,采访者王婧伊,赵嘉睿和骆欣悦向土门峪村党支部委员黄明进行采访。黄明书记向志愿者介绍了土门峪村的地理优势以及村内劳动力现状。随后将当地仙桃的品种一一介绍以及村内的经济发展情况并表示在党的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下,村里状况的变化。最后黄明书记表示,可以为俄语学院提供实践基地,可派专门人员指导俄院学生如何种植桃树。
采访结束后,志愿者向村里的村民进行了随机采访,村民介绍了自家的劳动力和经济情况,并表示在党的政策下,村里现在的环境设施比有了很大的改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飞跃。在采访期间还遇见了专门来土门峪村旅游的游客,游客表示来土门峪的目的以及通过网络公众号发现土门峪这个地方并表示经常来此地度假。

7月15日下午2:00志愿者到达清水头村,为了解清水头村“千亩荷塘”、农家乐、民宿等农旅产业在乡村振兴“一村一品”政策下激发当地经济活力的作用,以及可为劳动教育基地落成提供的支持做意见交互,对清水头村村委书记徐养群进行了采访。
书记徐养群先向志愿者介绍了村里的变化,村民的生活质量与以前相比大大提高。并介绍了当今村里的产业“王莽鲜桃,清水莲藕,亚特猕猴桃和桂花球大米”四大支柱产业,表示如今村里的经济水平与以前相比大大提高,清水头村还率先实施了长安九大农家乐之一“桃园农家”示范项目建设,先后改扩建农家乐、民宿51户,开辟了村民致富增收的新路径。同时咱们村内与农村城镇化发展有机联动,充分发掘了当地旅游观光业潜力,利用其位于省会城市周边优势,打造了“万亩桃花”、“千亩荷塘”等景点,作为主会场连续多年举办了“桃花节”、“赏荷节”等特色节庆,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当地居民以摆摊售卖新鲜蔬果、地方特色小吃等作为副业,同时开办农家乐。每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为游客提供停车、餐饮、住宿等服务,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可达8万余元。最后书记表明清水头村可以为俄语学院在“千亩荷塘”景区提供一片“劳动教育实践田”,在每年5-7月中旬在村里进行劳动教育。
7月16日早上9:00到达小峪口村,为了解小峪口村泥叫叫、秦腔戏剧脸谱等“非遗乡集”文旅产业在乡村振兴“一村一品”政策下激发当地经济活力的作用,以及可为劳动教育基地落成提供的支持做意见交互,志愿者对党委书记魏有喜进行采访,并和村民进行了交流,最后与小峪口村的文旅产业负责人进行交流了解。
书记向志愿者介绍了村里的现状,村内先后的改变,以及村内的产业情况。书记向志愿者介绍非遗传承人作为“新村民”来到这里改造废弃宅院、打造“非遗乡集”,让原本寂静的小峪口村,成为不少城市人心中向往的“诗与远方”。村委会为非遗传承人这些“新村民”在村子的发展提供便利,新村民和小峪口村村委会签订租房合同,维护新村民和原村民双方的利益,原村民租金收入有保障,新村民能够沉下心搞艺术创作。因此拥有非遗手艺的新村民来到这里改造废弃宅院、打造“非遗乡集”,与原村民形成新的社会关系,吸引流量并寄托着每一个人的田园梦。我们村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优势以及小而精的村落形态,成为“非遗乡集”实践地打造的基础优势,村落闲置的宅基地成为非遗工坊的最佳研习场所。村委会明确了“非遗乡集+民俗文化”定位后,不断招募引入“新村民”,强化非遗主题,增设传统婚俗文化体验馆,开办乡集,举办讲座、雅集,并广泛营销宣传,吸引旅游人群。接下来,还要请专业的运营团队来经营管理,开设民宿、特色餐饮,扩展产业链条。
随后志愿者对村民进行了随机采访,从村民口中得知一村一品政策目前取得的成效并不显著,受当地传统思想以及人员构成影响真正参与的人不多,大多数人留村的人倾向于传统的农耕买卖方式;非遗的宣传管理以及专业讲解人员因为无法获得匹配的经济收益参与度专注度低,当地非遗的规模小,客流量相对较小;村中有热爱传承非遗文化的人,他们自愿投入时间精力为非遗文化的传承。
之后志愿者分别参观了解了村内非遗文化基地。先采访了非遗负责人张二,负责人张二向志愿者介绍了泥叫叫的做法和文化背景,以及非遗基地的发展历程,从张二的介绍中得知,非遗文化能够传承下去主要靠的是对文化的情怀,他们要做的并不是将村民搬迁,更多的是新村民与原村民之间的相融。在本质上,村子在改造过程中需要文化载体,非遗在保护中需要村子和村民作为土壤。原村民的生活也因为非遗文化的到来发生变化。“非遗乡集”是集非遗传承、文化体验、研学授教为一体的综合式文化聚群存在,是“非遗+扶贫”“非遗+研学”“非遗+旅游”的乡村沉浸式非遗实践基地,是美丽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新高地,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家园。”越来越多的非遗艺人将非遗项目“搬”过来,“非遗乡集”初具规模。当新的探索及有效的模式形成之后,在保证传承“非遗”的前提下,让非遗真正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形成独特且可推广的“非遗乡集”品牌,成为城市生活体验地和生活打卡地。小峪口村“非遗乡集”相关研学、艺术交流等活动正在进行。非遗艺人聚集使艺术观点碰撞、艺术火花迸发。
未来“非遗乡集”将吸引有规模、有特色的运营团队,构建“非遗乡集+体验式民宿+村落集体经济服务”的运营模式,推出服务于游客、体验者的休闲旅游基地,打造有景可看、有艺可研的新型旅游业态。这种形式盘活了农村闲置空院,壮大了集体经济。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打造村庄的人居环境,为游客做好相关配套服务产业,从而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眼下,国家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未来的乡村不仅环境美,人文朴实,文化也要很深厚。如今的小峪口村,已经引进了鱼化泥叫叫、关中土织布、关中秦腔脸谱、广陵派古琴等8个非遗项目,也打造起了一批特色民宿,给予当地乡村振兴一股强劲的推力。非遗传承人沉下来,让村里文化在不断增长。希望有一帮有情怀和有想法的人,回归到村落里面,根治村落,让乡村振兴战略更加有深度。
最后三下乡小组志愿者了解秦腔戏曲脸谱入驻小峪口村的缘由、该项目的游客参观量与经济效益、秦腔戏剧脸谱等“非遗乡集”文旅产业在乡村振兴“一村一品”政策下激发当地经济活力的作用,对秦腔脸谱传承人陈耀武进行了采访并对其工作室进行了参观。
陈耀武向志愿者介绍了脸谱的制作方法和其历史文化,以及其来到小峪口村的前后缘由,并且表示近年来,小峪口村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和山水资源,以美丽庭院建设为依托,吸引了“泥叫叫”等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项目扮靓小峪口村,既丰富了村庄的文化底蕴,也为村中闲置劳动力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如今的小峪口村,非遗乡集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也吸引了更多市民和游客到村内吃、住、游、购、玩。随着新业态的发展,小峪口村吸引了更多的市民、“外来人”,特别是有能力的青年创业者来村里发展,进一步拓宽了当地群众的增收渠道和致富项目,也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非遗文化带火了小峪口村,也为小峪口村未来的发展创造了无限可能。未来,这里不仅是乡村沉浸式非遗实践基地,更将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家园。我对秦腔脸谱的发展充满信心,要将秦腔脸谱和小峪口村村民的精神需求结合起来,给村民讲解脸谱背后的艺术和文化知识,给爱好脸谱的村民传授脸谱绘制技艺,带领他们在村里闲置的老物件上绘制脸谱,丰富脸谱的表现形式,并帮助他们进行销售,给村民创造就业机会,增加他们的收入。
采访者:王婧伊、赵嘉睿、骆欣悦
记录者:杨诏、常芝垚、唐海东
摄影师:张灿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3-08-02 关注
社会实践报告推荐
  • 寻味皖南,助力乡村振兴
  • 寻味皖南,助力乡村振兴
  •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安信工“初梦”实践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于2023年7月10日在指导老师刘梦莎的带领下前往宣城市郎溪县展开了以“寻
  • 社会实践报告 08-01
  • 传承中医精粹,普济天下百姓
  • 山东中医药大学“搭上淘宝顺风车”队积极响应“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国家号召,于7月16日奔赴菏泽市曹县仵楼镇袁窑村
  • 社会实践报告 08-01
  • 重外院青年三下乡|红色筑梦之旅,领航开班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