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陈集村调研报告

作者:孟思源 唐君毅 来源:青岛科技大学赴巨野县万丰镇——“书山勤径,学海泛舟”综合实践团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陈集村位于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万丰镇,属于鲁西南地区相对贫困的区域之一,虽然近年来乡村整体发展稳中向好,且相对较早的脱离了绝对贫困,但陈集村在相对于巨野县城最远的区块,且到达县城中心所需时间较长,享受到的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相对较少,人口流动较小,从经济、人口、城市规划建设和教育等方面难以享受目前发展带来的红利和积极影响,进而导致其发展缓慢、后续动力不足,难以持续发展。这种缺陷在教育方面尤其明显,陈集村除陈集小学之外没有基础教育设施,村民想让自己的孩子接受小学以上教育必须前往周边村落,且陈集小学为近三年内建成,师资力量相对不足,教育教学资源相对匮乏,使得学龄儿童接受到的小学教育相对较差,与周边村镇有较大差距。总体而言,陈集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存在很严重的教育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当地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业水平,更是会对未来陈集村的经济发展产生极其消极的负面影响。为了尽可能消弭这种负面影响,令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重视陈集村的教育以及其他问题,充分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号召,青岛科技大学赴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陈集村综合调查团在当地开展了本次调研活动。
(二)调研目的
  1. 了解陈集村详细的发展状况,对其发展现状做出总结,并对其进一步发展方向作出展望和擘画。
  2. 对陈集村当地教育资源做详细调查,深刻分析并对陈集村日后教育行业发展作出规划
  3. 分析普查当地学龄儿童及青少年入学率、失学率及教育质量问题
  4. 寻找当地经济发展对家庭教育造成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家庭教育限制对学龄儿童及青少年个人综合素质的影响
  5. 对陈集村目前教育僵局和发展困境调查和分析,发现陈集村在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6. 探索解决陈集村目前教育困难和僵局的出路,为当地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三)调研方法
1、文献研究方法
在整体调研的前期过程中,队员孟思源等人在了解陈集村基础情况后,一致认同研究教育问题的调研总基调,确定了纸质文献搜索和电子文献查阅两个板块的工作,在询问当地档案馆后,队员们进入馆内对文献进行查阅参考,对陈集村的历史和发展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为后续调查奠定了相对夯实的基础;在查阅电子文献时,队员们充分发挥了互联网搜索的广泛性的特征,统计总会了数年来与乡村振兴和农村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献资料,从各个方面了解了其他地区的农村教育情况及经济发展状况对其教育教学模式产生的积极或否的影响,令后续的调研调查更为便捷,也为队员们提供了足够的前人实践经验,让本次调研活动能够正常开展。
2、实地调查
队员们前往陈集村实地对其进行调研走访,了解了村庄整体环境和基础设施情况,包括陈集小学校舍建筑、教室设备、图书馆档案室等等的设施状况,并与陈集村相关人员进行了面访调查,包括向村长及支书询问陈集村发展现状,对学生及其家长采访,了解了目前陈集村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其对教育问题的看法、困惑和需求。只有充分了解问题和症结所在,综合调查团才能对症下药,对其当下所遇到的问题作出恰当的意见和建议。
3、数据收集及分析
在日后的调研及走访过程中,队员们着重收集相关数据,包括了陈集村入学人数、入学率、学龄儿童失学率、人口流失率、师资力量等数年来的统计数据。以及当地财政收入等多方面、广角度的数据内容,把握切入点、找准出发点,让纸面上的数据切实做到为人所用,让数据调研做深、做细、做实。让最终的调研报告富有成果和深度广度。
 
(四)调研意义
通过本次调研,可以全面了解陈集村教育困难的产生状况和发生原因,并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改善教育环境提供了依据,且对于了解陈集村教育困难的现状和原因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调研的结果也可以提供给当地教育相关的团体和有关部门,通过对陈集村教育资源、学生入学率、流失率、师资力量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可以了解到教育困难的根源和症结所在。乡镇政府部门可以根据调研结果,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调整政策,增加对陈集村教育的投入,提高陈集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为其下一步发展陈集村教育行业提供参考,制定有针对性、目的性的教育教学规划,基于调研结果,可以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计划,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培训和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等。这将有助于提高陈集村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育质量,推动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本次综合调查团将一部分时间及精力投入到了宣传工作的开展上,调研报告可以展现陈集村教育的困难和问题,唤起社会公众对农村教育的关注。同时,调研结果也可以为当地慈善机构及红会、企业和个人志愿者提供参考,激发他们投身农村教育事业的热情,为陈集村提供教育资源和支持,推动当地教育的发展。
不仅如此,本次调研的调研结果可以为其他类似地区的农村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陈集村的教育困难可能不仅仅是一个案例,很可能也存在于其他农村地区。通过对陈集村的调研,可以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教训,为其他类似地区的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这对于推动整个农村教育体系的改革和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本次调研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理性意义,同时也是团队作为青岛科技大学的一份子为进一步促进农村教育普及和国家乡村振兴,为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脱贫攻坚战的战国巩固作出属于青年的青春贡献。
二、实践问题
青岛科技大学赴巨野县万丰镇——“书山勤径,学海泛舟”综合实践团在到达巨野县万丰镇陈集村之后,迅速展开调研实践,收集学生信息,初步寻访家庭教育于乡村之中对于小学生教育的缺陷,开展了“小荷学堂”暑假兴趣班。随着“小荷学堂”诸类课程的不断开展,对于陈集村四到六年级的学生我们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发现了几个不论是于学校教育,还是于家庭教育之中都较为致命的几个问题。
  • 目前,乡村教育在学校及家庭教育之中皆存在重智而轻德,弃美而恶劳的不良现象,人们往往重视孩子们的纸面成绩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协调发展,这既与习近平总书记于全国教育大会所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不符,也与人类社会教育的趋向所背驰。
  • 全国第二十次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我们要全面实现乡村振兴,而乡村振兴的主体在于人才振兴,人才振兴的主体又在于教育振兴。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得知陈集村仅有一个尚未完工的陈集小学,且办学压力较大,教育资金不足,以至于校舍及操场难以建成。且村内无一初高中,镇内学生若想继续完成学业还要耗费巨大的时间成本及精力用来星夜兼路。故得知陈集村教育资源短缺,学生缺乏均衡的受教育机会,且当地小学教育经费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导致小学的办学积极性及教育特色渐渐丧失。
  • 当地教育与时代的接轨性不强。通过小荷学堂的逐步开展及对当地小学的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学校缺乏信息技术课程的配置,学校对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应用不够重视,孩子们对计算机的使用方式大多一窍不通。且学生及家长缺乏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意识,不了解如何使用各大视频网站、教学网站为孩子们进行初步有效的家庭教育。当地村民大都并未把家庭教育置于与学校教育的同等位列,过于轻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加重了学校教育压力的同时耽搁了孩子全面发展的机会。正所谓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故如何帮助村民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首位性及家风建设的必要性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 当地教育存在监管散漫,纪律性不严明的问题。十几岁的孩子们正处活力的巅峰,好动性强,自制力差。加之多为年长老人抚养,对孩子多过于溺爱,导致当地学生于课堂上纪律较难管制。
  • 当地教育重形式、轻内涵,普遍重视校园学习风气建设,忽视了诸如心理、职业规划等综合教育。小荷学堂开展期间,在心理课、劳动教育课、职业规划课课前提问中,发现学生此前并未受过系统的该课程的教育启蒙。
  • 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教学方法与时代相比存在滞后性。
三、研究综述
  • 相关概念界定
1.乡村教育  
乡村教育指在乡村开展的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活动,旨在从教育乡村村民着手,改进乡村村民的生活,推进乡村建设。
中国农村人口占比约三分之一,乡村教育事关中国国民整体素质与形象,乡村教育水平的提高预示着中国国民素质整体性的提高。
立足于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的高速时期,城乡区域协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教育超前发展,这也导致部分地区农村教育“空心化”,大批学生借读于城市学校。这既导致乡村地区特色文化及办学理念不断流逝,也不利于乡村留住人才。众所周知,人才是教育的总体,人才的断层往往会导致农村教育陷入难以自我调节的困境。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神经末梢”,也是重要阵地,城镇化越是加快,乡村教育越要加强。发展乡村教育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美好乡村生活的出发点。乡村教育在中国全面教育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做好乡村教育有助于提升中国的整体教育质量
2.乡村教育振兴
  乡村教育振兴立足于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之上,是国家现如今想要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任务之一。乡村教育振兴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历史性、全局性任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效地衔接了脱贫攻坚到全面小康,并于乡村振兴中发挥先导性、主体性的作用,可有效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收。
3.乡村教育现状及问题
  乡村教育存在教师人才不足这一重大问题,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乡村教师290万,而全国中小学在编教师人数共有大约1000万,由此可见城乡教育存在着严重不协调的问题。
鉴于乡村基础设施、医疗设施、教育设施等资源的不足,及艰苦的生活环境与不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平淡、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导致优质教师尤其是富有生机活力的年轻教师难以流入乡村。加之教师数量不足而乡村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众多,往往留任的老师身兼多职,背负着繁重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这也同样间接导致了乡村教育门类不足、类型单一、创新性不足的问题。
针对于其他问题,我们将于对陈集村的调查研究中逐一分析,并给出我们调研团的解决思路,为当地人才振兴、教育振兴献出我们的一份力量,为中国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属于我们的青年思路。
  • 小结
  结合对本次实践调研所要研究内容的定义及主体地位,可为下一步调查方法及调查数据的主要研究方向及调查内容开阔了重要的思路。
  本次调研主题便是在社会的大背景下,结合综合实践团“小荷学堂”办学情况与调查数据,以菏泽市陈集村作为一个小的映射点,以小见大,展现出中国乡村教育所面临的部分问题。
  实现乡村教育振兴,我们首先便是要解决乡村教育的部分现状、部分问题。我们应该将社会力量、政府力量与家庭力量有机结合,着力提升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同时,教育应当区域经济发展紧密挂钩,让近年来国家主打的脱贫致富于教育中显露成效,全方位衔接乡村各类教育需求,发挥好服务支撑功能。围绕乡村教育振兴的主体任务,还应在教学区域布局、高质量人才支撑、国家社会对口帮扶等领域精准发力。
四、菏泽市陈集村乡村教育现状及乡村教育对于孩子综合素质的影响
  • 巨野县陈集村陈集小学师生情况及学生学习习惯及素质调查
1.陈集小学师生情况
综合实践团通过对陈集小学相关工作人员的采访调查,了解到陈集小学学生330余人,教职工20余人,其中老师20余人,师生比例为1:17,虽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农村小学师生比,但老师教学过程中难免会感到费力,且与城区平均比例有着明显的差距。学生以五六年级为主,占学生总数的二分之一,极大的升学压力同样为乡镇教师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也使我们对于孩子们的综合素质是否有达我们的预期有了初步的疑惑。
受制于强大的升学压力及乡村家庭普遍存在的“分数至上”观念,学校的美育、德育课程鲜有出现,心理课、职业规划课程学生们更是闻所未闻。由此可见,乡村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主要靠校外时间的堆积,但是基础设施、教育资源的不足往往会给孩子们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带来阻碍。
同时,分析学校的班级占比及人数可以清晰地看出,一二年级仅仅开设了两个班,三四年同样级两个班,而单单五年级就有四个班,足以见到当地适龄儿童往往前往教育资源更为丰沛的县城及其他地区,学校教育资源的吸引力不足,很难预想几年后学校的现状。
2.陈集村学生学习习惯及素质调查
为确保数据的普适性和全面性,在村委的帮助下,实践团成员分别对具有代表性的几家低保户、留守儿童家庭及党员家庭进行采访调查。
  1. 低保户家庭调查
通过对数个低保户学生家庭的调查,我们清楚的发现,孩子的学习往往只能在学校进行,家庭难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条件。而孩子们尚且年幼,玩性较大,自控能力不足,课余时间的学习、丰腴自己的精力大部分用在了玩乐上。
同时,家庭条件的特殊性使得一些孩子不得不牺牲自己学习的时间去帮助家人去地中干活。以我们小荷学堂一名学生为例,父亲外出务工,母亲身体不大好,于是只能放弃自己在课堂上学习的机会,去帮助母亲做一些家务和农活。这也可能导致了孩子们的综合素质较低。
(2)留守儿童家庭调查
留守儿童家庭父母往往常年外出务工,主要由祖父祖母或外祖父外祖母看管长大。部分家庭由于长辈管理较为科学严格,整体花费在学习和提升自己上的时间较多。但是“隔辈亲”在这里同样有效,爷爷奶奶们对孩子过于爱护,舍不得说舍不得管,无法有效的引导孩子进行学习,致使一些孩子并未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同时,由于家庭的特殊性,孩子们往往在自尊心上存在问题,做事有时偏执且过激,以我们采访的陈女士家庭为例,父母离异,孩子从小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因为被母亲抛弃,常常被身边人嘲弄,心底也萌生了自卑的种子,在家里,对于至亲也变得偏激起来。这种病态的心理不仅不利于孩子的终身学习,也不利于其家庭的和睦发展(我们已经对孩子进行了试探性的安抚与引导,我们也发现了孩子本性的善良与活泼,鼓励孩子向身边至亲之人打开心扉,让亲情化解悲伤。同时叮嘱其祖母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特殊情况下一定要去医院请专业人士处理)。
我们也对于此类家庭进行了课余学习时间上的调查与分析。由于陈集村自身条件算不上极差,留守儿童一年也常常能感受到父母的关怀,相信未来随着村子的脱贫与进一步发展,这群孩子们能够得到更多的关爱与照顾。 
(3)党员家庭调查
对党员家庭实施调查,主要是想借助党员们的叙述,深入了解村内的教育情况,同时听取一下他们对于小荷学堂办学有何建议。
通过他们之口,我们改变了对于陈集村的部分认识,同时也印证了我们的一些想法,诸如陈集村教育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以及多数家长无法熟练使用通讯设备,无法人孩子们享受到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教育红利,同时家长们也难以解决孩子们对于网络游戏的痴迷这一问题。
党员家庭的孩子们部分接受了长辈的教育,或多或少地受到些家人的感染,因此对于习总书记提出的“终身学习”的理念有所践行,但是,孩子的天性以及并不算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同样会影响一部分孩子们,致使他们在学习上的投入不高,希望他们未来能够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并勇于去实践。
3.综合素质考察
通过“小荷课堂”的开展,实践团于办学初对孩子们的“五育”水平进行了简单的测试,我们发现大部分孩子们并未通过系统的学习提高个人诸如“音育”、“劳育”等能力,实践团以此为契机,开展了小荷学堂“五育”相关课程,使孩子们对于五育及其相关政策的合理性有了清晰且深刻的意识,同时借助合唱、辩论团、劳动实践、志愿服务等方式帮助他们初步建立了五育培养的框架。当然,仅仅靠这些就想实现五育协同发展,进而实现个人的全方位、多层次提高,成为国家所需的新时代复合型人才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借助小荷课堂、家访、主题家长会等方式为乡村教育构建一个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坚实框架,是有效且必要的。
  • 家访及家长会问题资料汇集
“小荷学堂”支教结束后,实践团成员对部分孩子进行家访并于结束前开展了“小荷学堂”家长会,旨在宣传“五育”教育的同时帮助家长们走进孩子们的心,化解年龄的隔阂,构建和谐向上的家庭关系,进而助力孩子们高质量发展,将自身的青春力量挥洒在生己养己的土地,实现人才振兴,乡村教育振兴,进而达到乡村振兴这一终极目标。
经过会后的收集汇总,我们主要发现以下几个常见的问题。
1、手机问题(在留守儿童家庭及父母之一外出务工的家庭中尤为常见)。家长可能缺乏监管力度,或受不得孩子的请求,多不得已将手机交给孩子,任由其沉溺其中,浪费大好时光。这也是家长们让孩子进入小荷课堂的原因之一。我们也发现,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学习的氛围,比如开展知识问答小比赛、举办辩论赛,鼓励他们加入其中,他们对手机的依赖也会减轻。
2、兴趣问题。孩子们对于学习或是其他教育类课程总是提不起兴趣,学习效率较低。于实践中,例如说实践团进行的化学趣味课堂,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对于化学浓厚的兴趣,因此,家长对孩子们进行适时引导,让他们去接触一些没有接触过的事物,往往会有新的发现。
3、纪律问题。孩子们于学校常常不遵守学校纪律,作业不服从老师安排,拖沓、将就,于家中常常同父母顶嘴,让家人们非常的担忧。这个问题不仅发生在乡村教育中,也往往发生在城市教育中,我们也是希望家长能够根据孩子们的性格等因素,给予孩子们正确地引导,同时加强于学校的联系,达成“家校教育统一战线”。
当然,问题不仅仅只有在我们家长会及家访中发现的这些,我们也希望家长和学校能够重视孩子的综合素质教育,为家庭、为学校、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栋梁。
  • 研究结论
经过了阶段性的研究实践之后,我们发现了诸多问题,针对于陈集村教育水平落后,教育资源短缺,同时居民教育观念不够成熟等问题,我们需综合借助社会及政府、校方的帮助,对于家庭教育中衍生出的一系列问题,我们需要家长同样建立其“终身学习”的观念,毕竟育儿经也是一门宝贵的学问。对于这一现状的解决思路,我们将于后文论述。  
五、菏泽市陈集村的教育问题与解决思路
在青岛科技大学赴菏泽市巨野县陈集村综合调查团到达后,与当地县团委一同举办“小荷学堂”支教项目,同时积极对当地进行调研活动。经过连续三个周的接连调研,我们尽可能的了解了陈集村的经济发展概况和教育现状,陈集村地处相对偏僻,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距离城市较远、资源较为匮乏等原因,教育资源一直得不到较为良好的保障。解决陈集村周边地区教育缺口的问题迫在眉睫。因此在调研大体结束后,通过对数据和调研资料的综合统计后,我们将综合考虑政府、学校以及社会各方的努力,提出以下一系列改善方法和解决思路,以期推动陈集村及周边地区教育的健康全面发展。
(一)当地政府目前工作情况存在问题的建议
首先我认为可以加大对陈集及巨野周边辐射区教育的投入。尽管今年来陈集村经济发展稳中向好,教育水平也有所提升,兴建了陈集小学等基础教育设施,但总体教育力量仍然相对薄弱,陈集小学及陈集中学等基础教育设施发展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为此,当地政府应提供更多的经费支持,用以改善陈集村及周边的教育基础设施、教材和教学资源,如提升现有学校的设施条件,包括修缮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改善学习和教学环境,确保学校的基本运转和师生的学习条件及课业环境。
其次可以适当采取一些适应性政策和针对性措施。陈集村有些家庭还不是很富裕,存在一定的贫富差距,部分居民无固定收入,其子女的教育水平因而严重受限,因此,当地政府应当充分关切此类群体,保障一碗水端平,让因贫失教的学生得到一定的补助,令其学业无虞。比如可以设立教育奖助金、派遣巨野县城及菏泽市区优秀教师到陈集村及周边地区任教等,鼓励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和优秀学生到当地支教和帮扶等措施等,让针对性的措施温暖人心、扶助莘莘白衣学子不困于寒门,顺利完成学业。
在加大教育投入、制定新政策的同时,相关职能机构也可以推动信息技术应用。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远程教育、互联网教学平台等,让各地的优秀师资可以尽可能的渗透到陈集及周边,有效弥补当地教育资源的不足。同时政府应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当地教育中的应用,改善当地陈旧的教育设备和教学环境,与国家主流发展倾向趋同,为此要提供教师培训和技术支持,帮助陈集小学及陈集初中实现信息化教学,让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便利尽可能多的惠及农村学生。
最后,当地政府应强化政策执行和监管。教育资源发展重要的是监管能否持续发力、长期保持。为巩固当地教育发展成果,让有利于陈集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真正的踏实落地,政府应加强对陈集村教育政策的执行和监管力度,确保教育相关政策的有效实施。陈集村目前尚存在一定的失学比率,对于未履行教育责任的相关责任人,要进行严肃追责,加强监督检查,提高政策执行质量。
 
(二)学校教育方式层面的改善方法
对学校来说,能否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是学校能否将学生留在本地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陈集村当地的陈集小学一二三年级各只有一个班,大部分学生的家长选择让孩子去相对较远的巨野县城完成小学学业,为了提高当地学校的吸引力,让学生们重新回到当地完成学业,就要从学校及教学方法的层面上做出改善。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应当为学校提供优质的师资支持,可以通过改善教师待遇、增加陈集村教师岗位含金量等具体措施(如提供良好的教学和生活条件、提供职称晋升和待遇上的激励措施等)来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陈集村区任教。同时,也要尽可能加强对本地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其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同时可以定期对教师水平进行考核,提供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专业知识,防止部分本地教师教学方法过于本土化、教学方式过于老套,让学生难以适应,进而产生不良的教学现象。
经调研发现,陈集村教育资源相对薄弱,为尽快提高当地教育水平,可以将陈集村与周边地区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共享教师、图书、教育设施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平台,鼓励各方提供教育资源,包括数字化教育资源、在线课程等,以扩大陈集村学生的知识接触面积。同时,陈集村的中小学可以通过建立区域性或跨区域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集中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共享和交流,为偏远地区学校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与此同时探索与城市学校和教育机构的合作,建立师资交流和合作机制。如陈集可与周围柳庄、孙楼等村落建立跨村合作,定期交换教师,积极研讨教学方案,让教育在沟通交流中形成活水,产生突跃。
本地学校应鼓励和支持外地教师在本地进行教育创新实践括优化课程设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特点,合理地设置课程,包括坚持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注重培养实践技能和创造力等综合素质。创新教学方法,鼓励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教室、互联网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学科竞赛和活动等,让学生合作学习、合作解决问题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最后,学校应当积极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学校可以加强与家长和村委的合作,拉近与家庭的距离,增进双方的沟通和理解,形成家校合力,正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加强家庭教育支持和社区参与、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向家长提供教学知识、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和支持,提高家庭教育环境质量,这样才能让家庭教育对学校学科教育起到正向带头作用。同时鼓励社区居民、企业和机构积极参与教育事务,提供经济援助、志愿服务等支持,共同促进陈集村教育的发展。
共同关注学生的教育成长和发展,让学校的吸引力进一步提振,产生新的教育中心圈!
(三)社会问题影响教育水平的现状的改善思路
首先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和发展途径,吸引社会资源向边缘地区倾斜。如果不促进陈集村产业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创造,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稳定的收入来源,提高他们的经济能力和教育投入,当地村民就会以外出务工的方式作为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如此,教育就会随之滞后,因为外出务工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抚养子女、关照子女学业。正所谓衣食足而知荣辱,如果没有当地经济的吸引和带动,也就使教育行业的发展十分缓慢。同时,也需要为陈集及周边地区的青年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途径,鼓励他们回到家乡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其次要强化社会组织的参与和支持。当地社会组织、志愿者团体如小荷学堂等可以开展各类教育支持活动,为陈集村中小学学校提供帮助和支持,如志愿者教学、助学行动、学校捐赠等,他们可以帮助改善教学环境、提供教育资源,增加学生的学习机会和平台。以小荷学堂为例,小荷学堂活动从今年的7月15号一直到今年的8月5号,为期总共20天,活动的目的为帮助万丰镇陈集村的孩子们尽可能的了解一些学校学不到的知识,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同时在短期内对其进行一个能力扩展和素质提升。小荷学堂有几大支教主题,分别为环境保护宣传,夏季防溺水宣传,红色文化宣传,还有学生们个人的学科培养。活动开展十分圆满,收到了老师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在提供就业机会、强化社会支持的同时也应该建立社会监督机制。社会各界应加强对本地教育的社会监督,通过舆论引导、舆情监测等方式,督促政府和教育机构进一步更好地履行教育责任,提升教育质量。同时,也要加强教育捐赠和项目的监管,确保捐赠物资和资金的有效使用。
最后,我们需要通过宣传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和意义,培养陈集村村民对教育的热情和意识,引导他们重视教育、支持教育,为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 家庭教育问题影响教育水平的现状的改善思路
正如我们前文提及的,重智而轻德,弃美而恶劳的现象正一步步危急我们乡村学子的发展,身为孩子的亲属,家长应该首当其冲的意识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并向孩子们传递这一思想。当今,数字多媒体的快速发展为孩子们带来了很多提高自己的机会,许多公开课或者是一些价格可以接受的付费课程都是孩子们随时随地可以接触到的,因此,家庭首先应鼓励孩子们发掘自身合适的的兴趣,并采取一些线上及线下的方式帮助孩子们投其所好,得其所长,助力其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要鄙弃传统教育,智育同样是我们家庭及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古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智育与其他四育是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因此家长们要鼓励孩子们于实践中发现问题,从问题中汲取经验,汲取进步的智慧。协调好家庭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父母应该给孩子营造一个易于提升的环境,时刻注意孩子的精神、心理状态,用正确地方式解决一切可控因素,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最后,提及手机及部分经济问题,家长应传递给孩子手机正确的用途,让它成为孩子充实自我的帮手。这并不意味着要将手机游戏在孩子们的生活中抹除,掌握正确地方法,劳逸结合,才能使孩子的学习之旅一日千里。家长们也不应因教育投入而发愁,应该根据家庭具体的收入情况,在对正常生活没有影响的情况下,适当的为孩子们的未来做一些投资,帮助他们开拓眼界,提高本领。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3-08-02 关注
社会实践报告推荐
  • 筑梦青春 重理工机械学子赴重庆市建桥工业园开展
  • 《建画里乡村,留梦里乡愁》----退役大学生社会实
  • 浙水院学子发浔晖正气之热 谱台州反邪华章
  • 情系桑榆,夏乡助老
  • 情系桑榆,夏乡助老
  • 为深入了解“老年群体”,走近老年健康,七月十日“情系桑榆,夏乡助老”山东中医药大学暑假实践团,前往山东省济南市
  • 社会实践报告 08-02
  • “习”法入心,携法熠行,法治青年行!
  • “全民同心,反诈同行”——红高粱“乡”约雅拉志
  • “暑期三下乡|铁血铸军魂,青春炼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