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红色之旅——从会师旧址到今日里仁

作者:周奇 来源:中南大学人文学院秋声红影团队
文家市有这样一所小学,它走出了一位共和国上将以及一位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同志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文家市会师后,在这所学校召开了前敌委员会会议,及时作出了从攻打大城市转向向农村进军的决定。中南大学人文学院秋声红影踏“红”迹,觅“秋”声——秋收起义纪念馆调查团队走进的正是这样一座富有红色传统的小学——里仁学校,看看它的“前世今生“。
 
1927年,由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在湘赣边界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但是,由于反动势力的强大,起义很快进入低潮。毛泽东果断做出了将剩下的起义部队会师整合的决定,当时的工农革命军正是在这样一个小小的文华书院(即里仁学校)里驻扎休整的。我想那时不会有人想得到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学校竟然能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参观了里仁学校旧址。一进去,盖着青瓦、威武庄严的高大白色院墙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院墙整体呈扁平的平凸型,院墙下方就是一扇长方形的黑褐色大理石校门,校门的上方刻着“里仁学校”四个大字,旁边留有一副对联,上联“以文会友“,下联”为国储才“,字迹隽永有力,正是里仁学校之理念。我不禁想到,杨勇、胡耀邦都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为国为民的理想在他们年少时就已经种下了。我对这所学校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进入校门,里面别有洞天。左面是招待所,右面是陈列室。陈列室保存了当时的革命军队伍在驻扎于此的原貌,我们看到了战士们并排居住的床铺,用来蒸熟食物的大锅以及围坐在一起吃饭的地方。从这些东西上似乎还能一瞥战士们生活的情形。
来到学校的空地上,这里有一罐水缸。毛泽东曾在这里做了一次生动的演讲。他把蒋介石的军队比作这个大水缸,把工农革命军比作成是一颗颗的小石子,这个大水缸终有一天要被小石子砸破!他生动的比喻扭转了部队接连失败的丧气心理,战士们重新燃起了对革命胜利的信心,而一对仅有十几岁的表兄弟看着周围欢呼的人群和水缸旁那个伟岸的身影,下定决心要加入这支队伍,而他们就是杨勇和胡耀邦。当时的毛泽东同志和他领导的革命军已然成为反动势力的眼中刺肉中钉,战士们在这里的生活状况当然也十分恶劣,但是他们却能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怕任何困难,不畏任何敌人。历史也证明了,有且只有这样一支军队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进入展厅后,一座毛主席的金色塑像令我肃然起敬,墙上有很多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西江月·秋收起义》,可谓气势磅礴,刚健有力: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我们接着来到大成殿,这座建筑内外可见几十根大石柱,风格更偏向先秦时期的朴素,而非希腊罗马式的豪华,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据资料显示旧时书院供奉着“至圣先师孔子“,现在的神龛中也有孔子的塑像。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华文化数千年,我们心生敬意,在原地虔诚地鞠了三次躬。
 
在往里走,我们来到了原文华书院的成德堂。这里正是秋收起义后,前敌委员会召开会议的旧址。看着墙上的斑驳印记,这里曾发生的激烈讨论仿佛仍历历在目。毛泽东同志一人力排众议,反驳了大多数人攻浏阳直取长沙的想法,提出保存有生力量,进攻反动力量薄弱的农村。最终他的提议得到委员会的认可,得以执行,中国革命的新篇章才随之开启。
虽然秋收起义那段光荣的岁月已然远去,但里仁学校旧址宝贵的历史遗存能提醒我们的红色革命文化和传统从不曾消失。反而在时间的冲刷下,里仁学校旧址这样的红色景点历久弥坚,在当下带给我们对那段峥嵘岁月无限的思考,在提醒我们今日的生活值得珍惜。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4-02-18 关注
社会实践报告推荐
  • 红色之旅——从会师旧址到今日里仁
  • 红色之旅——从会师旧址到今日里仁
  • 文家市有这样一所小学,它走出了一位共和国上将以及一位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同志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文家市会师后,在这所学校
  • 社会实践报告 02-18
  • 红色南京:百年征程再回首,时代使命我担当——福建师范大学“套住记忆
  • 关爱流浪动物社会实践报告
  • 致敬先烈,不忘初心
  • 致敬先烈,不忘初心
  • 画笔轻扬,革命先烈冒着枪林弹雨英勇冲锋的场景渐渐清晰,令人心生敬意。
  • 社会实践报告 02-16
  • 社区辅导
  • 社区辅导小朋友
  • 社会实践报告 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