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声音 ——华师物电团学服务队开展学科特色课程

作者:罗晓盈 来源:罗晓盈
声现象是物理学中关于声音的属性、产生和传播的分支学科。它作为初中物理人教版教材中的第一讲,内容经择选后,既能满足小学生汲取科学知识的需求,且通过课程设计,亦能控制好课程难度,便于小学的小朋友们理解。
 
齐聚云端观世界,回归生活明科学
7月21日上午,蛋卷老师在钉钉直播课堂开启了此次足不出户、却能获得视听盛宴的奇妙之旅。因疫情防控需要,此次三下乡活动只能在线上举行,也因这肆虐三年的疫情,同学们都很难得有机会向外探寻明媚景色。
因此,在课程之初,蛋卷老师即以视频引入,带领同学们进行了一次云游大自然之旅。通过这次疗愈的声之旅,同学们都得到了放松,课堂气氛也渐渐轻松起来。
 
(图1:课堂上师生一同通过视频云游自然,欣赏自然之声)
 
引入后,课程自然过渡到探索声音产生的原理。在课程的这一阶段,蛋卷老师设计了三个动手小实验,主要通过带领大家一起动手及视频演示的方式呈现。声音曾是同学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但却缺乏深入的科学的了解。在老师的引导下,课堂中互动不断,同学们积极回应老师提出的疑问,对于“能被看到的声音”表现出充分的好奇。在老师的讲解下,同学们结合自己亲自观察发声物体的特点,总结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
 
(图2:教师课堂演示实验视频)
 
第二部分为了解声音的传播。结合生活中的声音和身边的设备器材,蛋卷老师主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视频演示给同学们介绍了介质的概念,常见的介质则有三种:气体、液体以及固体。借助人出行需要交通工具的概念以类比,同学们很快就能理解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
 
(图3:教师演示“水中的手机”小实验)
 
学习新的知识后也要学会运用于实践,因此课堂的第三部分,蛋卷老师回归到生活中的声音,让同学们关注到声音中的消极面——“噪声”及其对人体的影响,结合前面的知识介绍了防治噪声的三方面措施,也呼吁同学们不要在生活中制造过多的噪音,在噪音中学习时也要学会保护好自己。
 
 
(图4、图5:回归生活中的声音,向学生呼吁从自己做起,消除噪声)
 
从生活中、身边中熟悉的现象入手,该学段的孩子们才能够理解抽象的概念;学习后再回归到生活,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方算掌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的逻辑思维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课堂目标也随之达成。
 
传递知识播希望,孜孜育人听华师
发挥队伍独特宣传特色亦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新媒体时代下,让世界听见我们的声音已成为了宣传的重要目标。如今,不仅要让世界听见中国的声音,时代要求要听见更多青年的声音,但是在这片热土上,从来就不缺乏青年的声音。作为华师学子,如何向新一代学生传递好自己的声音、传递好的声音是我们治学、穷尽职业生涯以期达到的目标。
何为“好声音”?又如何以好的方式传递自己的声音?宣传工作告诉我们,准确是首要条件,其次便是生动和鲜活,针对受众,就要传播让受众听得懂、也喜欢听的声音,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方法去讲,方能“声入人心”,让声音传到受众的耳中,传到大家的心里,发挥作用。经过前期的认真准备,在对服务对象有了较多的了解后,特色课程的设计层层展开,用学生感兴趣的生动形式推进,再结合本学院学科特色,“声”的趣味课堂应运而生。
作为师范生,我们在磨练教学本领这一课上任重而道远。通过精心设计的特色课程,让群众听见华师的声音,让时代听见华师青年的好声音,发挥育人特色,彰显校园特色风貌,是物电学子一直奋力追求、不断努力的重要方向。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2-07-21 关注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莓”美与共,共助振兴之路
  • “莓”美与共,共助振兴之路
  •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和劳动教育的号召,迎接党的二十大,成都理工大
  • 社会实践活动 07-21
  • 成理学子三下乡:走访调研察民情,博采众议助振兴
  • 缅怀先烈志,激发四化情
  • 7月16日,合肥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赴安徽金寨党史学习教育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动身前往梅山镇,在红军广场、烈士纪念塔、金寨县革命博
  • 社会实践活动 07-21
  • “茶”香“莓”美,赋能乡村振兴
  • “茶”香“莓”美,赋能乡村振兴
  •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采取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
  • 社会实践活动 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