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天竺国”天竺的读音

作者:今日大学生网 来源:今日大学生网
《辞海》天竺国“天竺”的拼音读音标识为:tiān zhú guó,词义解释:“天竺”即汉之身毒,或云摩伽佗,或云婆罗门。地在葱岭之南,去月氐东南数千里。

日语版《维摩诘经》(大正藏38.327)佛国品第一,对“天竺”的解释是:天竺一词源自梵文Indra,汉字翻译也写作“因陀罗”。因陀罗(Indra),是印度婆罗门教神话中的天神之王,雷雨之神。佛教把婆罗门教因陀罗(Indra)吸收到佛教作为守护神,因陀罗(Indra)住在须弥山顶中央,四方各有八重天,共三十三天。鸠摩罗什翻译佛经的时候,为了抬高佛教的地位,把Indra按照意思和读音翻译成为“天竺”,唐音“天竺”应该读tiān dú, “竺”读dú,也就是Indra一词里的dra。现在翻译成为"印度",是唐高僧玄奘往西域取经,根据Indra 读音重新翻译成为“印度”,三藏法师认为"夫之称,异议纠纷,旧称身笃,身毒,贤豆,等。今从正音,宜云印度"。现在英语写作India。

我觉得 “天竺”一词的读音读tiān dú,比较符合语源。词语发展过程中,很多词的读音都发生了变化,如“葡萄”在唐朝的时候唐音是读“bù dào”,不读现在的“pú táo”,据说张骞出使西域时候,看到西域家家户户种有葡萄,那时候西域还是信仰佛教,都拿葡萄供佛,张骞干脆就把用于供佛布道的葡萄叫“bù dào”带回了国内,现代日语“葡萄”(ぶどうbu dou)保留了古唐音的读音,当然 现在已经习惯读成了“pú táo”。

“传说”都是比较难考证,时间久远的,甚至时间都有穿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出使西域是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8年), 第二次是元狩四年(前119),那时候佛教还没有正式传入国内,但已经传入西域,传说张骞出使西域时候,看到西域家家户户种有葡萄,那时候西域还是信仰佛教,都拿葡萄供佛,这一传说是否可信,那是考古学家的事情,如果不可信也只是年代久远的传说,张骞把葡萄带回国内有历史记载,唐音叫“bù dào”也是有据可查,现代日语“葡萄”(ぶどうbu dou)保留了古唐音的读音,这也是事实。欢迎感兴趣的专家大佬提出批评意见。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1-09-27 关注
心情随笔推荐
  • 人这一生——赖建青
  • 而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与其他动物有着根本不同的是有思维能力,也就是有思想知廉耻。
  • 心情随笔 09-27
  • 寻找他们
  • “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 心情随笔 09-27
  • 是与非
  •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又是在一个凌晨醒来的夜,没有海棠的屋子,却让我这时感觉海棠花同我未眠。
  • 心情随笔 09-27
  • 最可爱的人
  • 阴沉沉的天空,翻卷着厚重的乌云,仿佛被戳破了无数个洞,瓢泼大雨下个不停。
  • 心情随笔 09-27
  • 千里之行
  • 七月的天,空气中流动着河莲丝丝淡雅清新的气息,正午的阳光,总是那么“热烈”而又富有朝气,千山若黛
  • 心情随笔 09-27
  • 关于爱的定义
  • 少年对于爱最初的感觉大概就是-----年少的欢喜,那些意气风发的少年少女,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暗恋
  • 心情随笔 09-27
  • 从孟晚舟回国说起
  • 当孟晚舟的包机从枫叶国土升起那一刻,很多国人都豪气满满。这不仅仅是孟晚舟个人的事
  • 心情随笔 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