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探寻七秩足迹,传承红色基因

作者:杨阳 来源:微信公众号“小智同学红又专”
        1953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举行开学典礼,毛泽东主席亲自写下训词。之后在陈赓院长的请求下,毛泽东主席又为“军工”校刊挥笔题写了“工学”二字。哈尔滨工程大学主楼的校党委宣传部发行着这样一份报纸,它的发展始终与学校的发展同在。翻开这两千多期报纸,就进入了一段哈军工面向国防、高起点创建,哈船院抢抓机遇、奋发崛起,哈工程不断开拓、扬帆启航的历史……

         哈军工因强国兴军的使命而诞生,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在一片荒地上从零一跃成为当时的全国重点大学,谱就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高起点、高速度创建的“神话”。与哈军工同时诞生的《工学》校刊,以高起点办报,深度介入这座全国顶尖学府教员与学员的政治与工作、学习与生活。

  《工学》的高起点办报得益于哈军工创办者陈赓大将的重视支持,他亲点“大秀才”穆欣办《工学》。穆欣与《工学》第一代报人坚定为党为军、为教员为学员做好导向、做好服务的信念与理想,致力于办好这份报纸。翻开当时《工学》校刊的复印本,发黄的卷册里仍能感受到穿越时空的蓬勃朝气与强劲生命力。

  1970年,在特殊背景下,哈军工搬迁、分建,“哈船院”诞生。随着哈船院的发展壮大,在学校再次进入全国重点大学行列的这一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停刊10多年的《工学》将办报的接力棒交到1982年复刊创办的《船工周报》手中。总编辑李航把准正规化立报方向,强化正规化办报意识,并最早提出高校校报改“刊”为“报”,致力于将校报的“大简报”出版方式改为正规化新闻报纸的出版方式。

  《船工周报》加强贴近学校办学实际和师生需求实际的策划力度,展现了这一时期学校各方面工作蓬勃发展的态势,逐渐成为贯彻校党委思想的重要阵地,师生交流教学心得的思想园地,迅速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校报届的排头兵。到更名为《工学周报》前,《船工周报》共出版481期,以求真求实的言论形成思想导向,以亦庄亦谐的版面体现鲜活多彩的校园生活,以亦师亦友地服务师生的宗旨成为连接师生、校友的纽带和桥梁。

  1994年,学校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开始了特色强校、追求卓越的新旅程。而随学校更名而定名为《工学周报》的校报以传递思想力量为追求,与学校一直相伴相生,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仍然成为学校师生员工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这其中有年深月久代代《工学》报人的精神积淀,有新老军工人的难舍情怀与情结寄托,更充满了学校发展办好做强的希望。

        了解了《工学》报纸的发展历史后,我不禁感受颇多。时值哈尔滨工程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我校视察强调,“年轻一代成为奋力拼搏、振兴中华的一代,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就充满希望”,这是对年轻一代学子的肯定与鼓励,也是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对我们哈工程学子而言,铭记与传承“哈军工”精神是我们矢志不渝的使命,为船、为海、为国防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为中国人的海洋强国梦注入新动力,让自己的价值在祖国事业中得到充分的实现。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4-03-13 关注
大学生活推荐
  • 探寻七秩足迹,传承红色基因
  • 探寻七秩足迹,传承红色基因
  • 1953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举行开学典礼,毛泽东主席亲自写下训词。之后在陈赓院长的请求下,毛泽东主席又为“军工”校刊
  • 大学生活 03-13
  • 探寻七秩足迹,传承红色基因
  • 探寻七秩足迹,传承红色基因
  • “今天晚上羽毛球双打缺俩人”,“乒乓球明天下午双打有缺人的吗”,校园集市里的同学们在寻找着可以一起运动的伙伴,想要去体育馆享受
  • 大学生活 02-28
  • 清晰的冬日画卷
  • 不知不觉来到大学已经很久了,已然成为一名大三的学生,今年的冬天下了一场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雪……
  • 大学生活 01-19
  • 法律协会开展“精彩呈‘宪’·相伴而行”——宪法宣誓晨读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