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叶朗“审美意象”与沧桑现实的内在联系

作者:王文滨、姜煜 来源:融艺传媒
叶朗在《美是什么》中,通过对“审美意象”的深刻分析,深刻总结了中国美学的核心要点,那就是: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它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它的核心要点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的人生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人的精神超越了“自我”的限制,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彻底回归到人的精神家园,从而确证了自我的存在。通过学习领会,我们认识到:叶朗的“审美意象”与我们生活的现实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
叶朗认为:审美形态就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的某一类型审美意象(往往带有时代特色或在一定时期占主流地位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而审美范畴则是这种“大风格” (即审美形态)的概括和结晶。
在中国文化史上,受儒、道、释三家影响,发育了若干在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审美意象群,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形态(大风格),从而结晶成独特的审美范畴。例如,“沉郁”概括了以儒家文化为内涵、以杜甫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笔者个人认为,在叶朗“审美意象”的范式下,“沉郁”的文化内涵,就是儒家的“仁”,也就是对人世沧桑深刻的体验和对人生疾苦的深厚的同情。
“沉郁”大风格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杜甫。杜甫自己说过“沉郁顿挫”是他的诗的特色。历来很多评论家也都用“沉郁”来概括杜诗的风格。《北征》、《兵车行》以及“三吏”、“三别”都是“沉郁”的代表作。如《兵车行》一开头就描写战争使老百姓妻离子散:“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结尾对无数士兵在战争中丧失生命发出悲叹:“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三吏”、“三别”也是写战争带给人民的艰难。《新婚别》是写“暮婚晨告别”的一夜夫妻,《垂老别》是写老翁被征去打仗,与老妻惜别,《无家别》是与还乡后无家可归,重又被征去打仗的士兵惜别。
从杜甫的诗可以看出,‘沉郁’的内涵就是儒家的“仁”。有的学者认为,从一个角度看,儒家哲学可以称之为情感哲学,而儒家的情感哲学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仁”。在儒家哲学看来,只有仁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存在本质。这种人类之爱,这种人类同情、人间关爱之情,渗透在杜甫的全部作品之中,凝结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形态,就是沉郁。“沉郁”的内涵就是人类的同情心、人间的关爱之情。用杜甫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沉郁的审美意象,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带有哀怨郁愤的情感体验。由于这种哀怨郁愤是由对人和天地万物的同情、关切、爱所引起的,又由于这种哀怨郁愤极其深切浓厚,因而这种情感体验能够升华成为温厚和平的醇美的意象。所以沉郁之美,又是一种“醇美”。沉郁的再一个特点是往往带有一种人生的悲凉感,一种历史的苍茫感。这是由于作者对人生有丰富的经历和深刻的体验,不仅对当下的遭际有一种深刻的感受,而且由此对整个人世沧桑有一种哲理性的感受。
杜甫诗的沉郁,一个特色是有很浓厚的哀怨郁愤的情感体验,这是杜甫的个人命运和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结合在一起,从而引发的体验和感受。这种哀怨郁愤的意象和风格是中国文学史的一个重要传统。“沉郁”的意象和风格,可以追溯到《诗经》和楚辞。《诗经》中哀怨的诗篇数量很多,如有名的《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是哀怨沉郁之词。屈原的《离骚》等作品,也充满了哀怨郁愤的情思。杜甫诗继承了《诗经》、屈骚、汉魏诗歌这种哀怨郁愤的传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是杜甫诗的哀怨郁愤的基调。由于这种哀怨郁愤情感体验是出自内心深厚的同情感和人间关爱之情,同时又由于这种哀怨郁愤的情感体验极其深切浓厚,所以这种沉郁的意象和风格就形成为一种“醇美”。“醇美”是温厚和平,“哀而不伤”,人生的悲凉感和历史的苍茫感是沉郁之美的突出体现。
总之,在叶朗看来,杜甫的诗是沉郁这种审美形态的最典型的代表。它的突出特点是:一种哀怨郁愤的情感体验,极端深沉厚重,达到醇美的境界,同时弥漫着一种人生、历史的悲凉感和苍茫感。如果不是有至深的仁心,如果不是对人生有至深的爱,如果对于人生和历史没有至深的体验,是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的。  
这些,在当下现实生活中的快餐文化、流行艺术远远起不到这种作用。俄罗斯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说,他小时候,母亲要他读《战争与和平》,并且告诉他哪些段落如何写得好,这样,《战争与和平》就成为他的艺术品位和艺术深度的标准,“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办法阅读垃圾,它们给我以强烈的嫌恶感”。塔可夫斯基成为电影大师,同他从小就受到的这种文化熏陶是分不开的。反过来,一个人如果总是读三四流的作品,就会被那些作品框住自己的情趣、格调、眼光、追求等等也会慢慢降低。如果我们的青少年从小都是接触文化垃圾那他就很难再接受经典。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学习叶朗美学“审美意象”的核心在于:第一是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最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第二是完善自身的理论修养,培养自己对于人生进行理论思考的兴趣和能力,从而使自己获得一种人生的感悟和智慧。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3-02-27 关注
大学生新闻推荐
  • 信阳师范学院召开2023年春季学期第一次学生工作会
  • 秋山日暮共商讨,清风正气聊感悟
  • 党的二十大报告寄语青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在中华民族
  • 大学生新闻 02-22
  • 提灯燃星火,执笔赴山河
  • 11月30日,为激发同学们爱国主义情怀,扎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落实于行,弘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文学院2021级
  • 大学生新闻 02-22
  • 喜迎二十大,强国路有我
  • 为了弘扬二十大精神,并在严峻疫情形势下及时疏导同学们的心理,10月30日,文学院21级汉语言文学(教师教育)第一团支部开展了“喜迎二
  • 大学生新闻 02-22
  • 喜迎二十大,奋斗新征程
  • 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73周年华诞和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会议,2022年10月1日,文学院21级汉语言文学(教师教育)第一团支部组织全体支部
  • 大学生新闻 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