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拾遗”调研团线上观摩非遗文化活动

作者:山东大学“沧海拾遗”社会实践团队 来源:“沧海拾遗”社会实践团队
为了更好地让队员们对于非遗文化有更深切的了解和认识,“沧海拾遗”小组于2023年1月15日特地组织了线上观摩非遗文化活动。组员们一同观看了苏州市非遗办出品的纪录电影《天工苏作》,并在欣赏和讨论中都对本次活动的主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
纪录片里一共讲述了九个故事,分别讲述了了九项巧夺天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灯彩、核雕、宋锦、明式家具、船点、苏绣、香山帮营造、缂丝、玉雕。其中绣娘的故事最是令人动容:中年的大师和年轻的传人在太湖边面对面而坐,中间隔着未完成的巨幅的双面绣,两人合用一针一线,聚精会神地合作进行着苏绣的创作。“你们年轻人有很多的机会,从事苏绣很难,也很辛苦,如果你真的要学,就得坚持一辈子,不能半途而废。”大师的话语里包含的不仅仅是对年轻人未来命运的指引,也流露出了对传统技艺隐隐的担忧——在人心浮躁的时代,未来苏绣等非遗文化该如何传承下去。
非遗的多样功能决定其具有历史、文化、精神、科学、审美、和谐、教育和经济等多方面价值,价值累积形成文脉,以非遗文化形态呈现。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即文脉,几千年来无论魏晋风度,还是唐宋文艺高峰,都镌刻着非遗文化这一精神生产的痕迹。
然而前路漫漫,非遗文化遗产后继乏人也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忽视的现实难题:信息时代缺乏宣传,也就缺乏人才来源;非遗传承的学习成本与回馈不符;地方缺乏对非遗的正确认识与帮扶;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存在缺失问题……但这些并非不可跨越的障碍,我们依旧能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来尽力推动非遗文化遗产的延续与发扬。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各类平台,进行直播、短视频等创作进行对外输出,这有助于进行非遗宣传,激发文化认同,并在广阔的范围内寻觅人才;努力解决传承人的生存问题,在技巧性地保留人们对文化知识的正确态度的前提下,以最有效的方式来适当程度地追求文化产品的市场化、机械化,扩大经济效益以保障非遗传承者的生活质量并提供奋斗目标;有关非遗的相应的法律和制度需要及时、全面地健全,保障措施执行力度需要加强……
中国文化发展还需努力,政府还需加强自身建设,民众还需提高文化自觉与自信。但过分悲观倒也不必,非遗文化保护并非一朝一夕能促成,道阻且长。中国在不断发展,“讲好中国故事”已经在路上,相信在正确的宣传认知和大家持久的共同努力下,“传承非遗文化,延续民族根脉”的目标有朝一日一定能够很好地实现。


图文|“沧海拾遗”社会实践团队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3-01-27 关注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沧海拾遗”调研团线上观摩非遗文化活动
  • 曲园学子三下乡:宣讲歌唱并肩行,携手献礼二十大
  • 线上线下齐开张,网络安全大家讲
  • 用药安全你我他 身体健康千万家
  • 用药安全你我他 身体健康千万家
    为了扩展用药安全知识,提升用药安全水平,进一步加强社会群众的安全用药意识,避免出现盲目跟风买药抢
  • 大学社会实践 01-25
  • “献礼二十大,宣讲进课堂”|宣讲之声响应学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