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城市学院开展口述现代浙江实践调研

作者:今日大学生网 来源:今日大学生网
今年,为推动“师生同修理想信念”主题教育,淬炼师生本领,浙大城市学院围绕走进历史、走进浙江、走进杭城、走进西部、走进乡村、走进亚运六大板块组织开展了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响应学校号召,该校人文学院组织了四支暑期实践团队,其中就包括了“口述现代浙江”——大学生写史实践团。
团队以口述为方法,通过调查浙江省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与传承,浙江多个县市普通百姓的生命历程,探索百年浙江、浙江现代化、个人命运、家庭历史之间的联系。以个人或家庭的经历作为“小切口”,从对采访对象的调研中,多个维度记录并挖掘现代浙江的动人故事。

团队分为扎染工艺与传承调查组、谢玉霞剪纸与新安江水电站调查组、杭州龙井制茶非遗传承调查组、口述现代浙江——大学生家庭史调查组。前三者均为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调研团队,面向浙江大地,对扎染工艺与传承、谢玉霞剪纸与新安江水电站、龙井制茶等与现代浙江关系紧密的非遗技艺进行了深入调研。家庭史调查组则回归家庭,探寻长辈们的人生故事,从日常家庭生活中,窥见时代大潮下的个体叙事,探寻个体与时代的紧密联系,了解个人与家族命运的相互影响,深探家庭内在的心灵纽带。团队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在个人与家庭的成长印记中,有温度地追寻现代浙江发展的故事。让过去活在当下,让历史更加具体,促进大学生以自己的家庭与家族为起点,学习如何走近他人、关怀社群、心中有乡土。

非遗扎染分队于于6月27日采访了扎染大师、当代扎染教育者朱辛伟老师;于7月6日采访了艺术跨界实践者、扎染教育者楼钢剑老师;于7月9日采访了新一代扎染学习者薛赫扬同学。本次采访的老、中、青三代扎染传承者都叙述了自己或长或短的人生历程。在不同的时代,虽然他们做出的选择不尽相同,但都殊途同归,最终都走上了扎染这条奇妙而美丽的路途。

在与朱老师的攀谈中,同学们了解到了他与扎染一辈子的羁绊。朱先生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市石门镇,目前是中国美术学院退休老师,还担任国内多所高校特聘教授与客座教授。过去的几十年里,朱辛伟先生精耕扎染,致力于在艺术性和创造性方面提升扎染。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朱先生就于中国美术馆举办过个人作品展,而后又在多地举办展览,他的弟子们曾多次在国内、国际获奖。另一方面,朱先生身体力行地投入扎染后辈人才的培养事业。

当天下午,实践小队参加了朱老师在美院的扎染课堂。朱老师详尽展现了扎染工艺的奇妙的流程。简单介绍了今天作品的风格和注意事项后,朱先生从同学手中接过的一块素色布料,将布料折叠后分区域绞紧,用细密棉线扎紧,放入加热好的染料中,并用金属筷子搅拌,不到三分钟时间,原本的布料已经被染成了青色。朱先生取出布料,用清水冷却,洗净,又取下棉线,开始了新一轮的折叠、染色。这样的工作朱先生循环了三次,三种不同的颜色在布料上交错、显现。

在与楼先生的访谈中,同学们了解到了扎染的商业化运用。楼先生是浙江金华人,高考后进入浙江丝绸工学院(现浙江理工大学)学习纺织。怀着对社会细腻的洞察,楼先生畅谈着扎染乃至艺术行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认为中国传统的服饰艺术丝毫不亚于爱马仕等国际知名大牌,随着疫情影响的减弱和中国的发展,中国传统的艺术设计和像扎染等手工艺技术,会迎来越来越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市场。通过访谈,楼先生用他独特的人生态度,为我们打开了观察世界的另一扇窗。

薛赫扬同学曾师从朱辛伟和楼钢剑两位老师学习扎染艺术。现就读于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达利女装学院艺术设计专业。访谈中,他向同学们展示了他和他的同学一起绘制的纺织品花式图样,这些图样都带着独特的想象力和色彩明艳的笔触。薛赫扬同学表示,他会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己的专业特长相融合,让扎染能够在窗帘、地毯、抱枕等日常物件中得以展现、流传与发展。

7月5日下午,非遗剪纸分队来到了桐庐芦茨村采访谢玉霞剪纸传承人张原子女士。谢玉霞女士是桐庐剪纸的代表人物,也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杭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在创作平面剪纸的同时致力于立体剪纸的探索。她善于以民间传统的寓意手法表现现代题材的作品,在继承民间传统手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使传统剪纸具有时代精神和江南风格。谢玉霞女士曾工作于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二工程局,并作为美术组成员之一,专门从事宣传创作,创作了“讲卫生、除四害”“食品卫生五四制度”等表现水电建设的作品。工作期间,她见证并参与了新安江水电站和富春江水电站的建设。因成绩突出,1992年,谢玉霞女士作为四位知名人士之一,被编入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二工程局四十年来首次编制的同志。

谢玉霞女士的人生经历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息息相关。张原子女士正是这位传奇剪纸大师、新安江水电站和富春江水电站建设者的女儿。张原子老师向团队成员娓娓道来了她与剪纸的渊源与羁绊,介绍了独具特色的谢玉霞剪纸技艺。她对剪纸的热爱和对母亲的怀念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采访过程中,她屡屡提及的“新安江水电站”也愈发加深了团队成员们对它的好奇。

7月6日上午,在两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一起探访了新安江水电站。作为新中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和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利发电站,新安江水电站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开阔壮观的景象给每一位同学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7月6日,非遗茶文化分队来到第一站——位于西湖区龙坞茶村的梅龙草堂。拜访九曲红梅的传承人鲁华芳老师与她的徒弟成鑫海老师。鲁华芳老师是九曲红梅非遗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杭州梅龙茶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在访谈中,成员们了解到鲁老师对茶的执着来自小时候的记忆,来自对自然与乡土河山的热爱。怀着让更多人认识茶,让更多人懂得茶的信念,她深入研究茶的设计,通过改良茶包装设计等形式推动九曲红梅为更多人所知,在公派出国期间,她也将中国茶文化带到欧洲,带到法国的塞纳河畔,让许多的外国友人了解到中国茶。

小组成员的第二站是双峰村,大家见到了茶农后代、制茶学徒、双峰村党总书记李明。当年,李书记因为带着保安捉偷茶贼一事上了不少报纸的头条。李书记谈到,作为茶村的书记,对制茶没有了解是不行的。随着茶产业的发展,茶叶制作的经济效益越来越高,不少年轻人回到家乡传承制茶的手艺。团队成员随着李书记来到学徒们练习炒茶的场所,在这里,许多炒茶学徒守在青锅前,一下又一下的翻炒着茶叶,青锅温度极高,屋内也较它处炎热不少,才待了几分钟,同学们的拍摄设备便都发烫起来,而学徒们在这里,一坐就是整一天。

7月11日,团队成员来到西湖区的十三少茶叶商行,向葛维冬、许世钱师徒取经。葛维冬师傅是“西湖龙井茶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二级制茶师,从事西湖龙井茶制作已有26年,获得政府颁发的“西湖龙井炒茶大师”称号,更有着“炒茶王”的殊荣。他的徒弟许世钱师傅则融会制茶、正骨等多项技艺。通过访谈,大家了解到西湖龙井的许多历史背景。葛师傅师徒曾联手参加炒茶师徒联赛,配合无间。许师傅总结说,做茶不是方程式,而是思考题,师父对制茶的独特理解与对弟子天性的解放,让自己受益匪浅。

师生们相信,通过这一系列的努力,希望让浙江这片土地的丰富文化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和传承,让历史的价值在当今社会中得到体现,为文化自信和社会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溯游而上,返归未来,通过回顾过去的经历,成员们将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和机遇,人们始终在历史和现实之间不断往返,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回望过去,才能抵达未来。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3-11-08 关注
社会实践报告推荐
  • 浙大城市学院开展口述现代浙江实践调研
  • 福建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开展“深学细悟理论,筑牢思想根基” 读书
  • 工行格尔木支行开展“小小银行家”社会实践活动
  • “驼铃阵阵,走进古韵龟兹”克孜尔千佛窟调研纪实
  • 广东惠州开展“我是小小讲解员”社会实践活动
  • 西安市浐灞御锦城小学“三秦学生记者”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走进韩城
  •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教师教育系开展“金秋迎重阳,情暖老人心”志愿活
  • 2.5万名大学生“文艺行”品味青春
  • 2.5万名大学生“文艺行”品味青春
  • “轰隆,轰隆隆……”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曹禺剧场里,一场“暴风雨”接近尾声,随着大幕缓缓降落,观众席间掌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 社会实践报告 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