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探寻烈士陵园,重温烈士精神:东南大学为你行东小队调研纪实

作者:为你行东 来源:为你行东
      还未正式进入园区,团队成员就在广场的一角发现了许多展板,展板上展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与襄阳有关的党史,以及在此时期烈士陵园的系列变迁。1948年襄樊战役中六纵四十九团战士奋勇登城的影像,以及20世纪60年代襄阳烈士塔最初建成的状态均被展示出来。许多市民也驻足在此学习、游览。展览勾起了许多人的回忆,我们在驻足观赏的时候,时不时能听到市民们讨论当年生活得如何,许多人都感叹时代的飞速变迁,当年泥泞的街道和杂草丛生的陵园如今已变得整洁,如今就是最好的时代,远离战火纷飞,生活温饱富足,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不畏牺牲的烈士,就没有今天安定祥和的襄阳城。
       紧接着,团队来到了园内的襄阳革命烈士纪念馆,我们首先对馆内的接待人员进行了一个简单的采访,据了解,纪念馆的高峰流量能达到600人每天,来参观纪念馆的大多数是带着小孩的家长和老年人,青年人比较少。馆内记载了李发科、冯秀林、岳友清、王近山等烈士的英雄事迹,襄樊战役中英勇牺牲的苟在合团长的铜像也保存在馆内,除了收录烈士事迹,纪念馆还收集了襄樊战役时期军人遗留下的衣帽、餐具,经过岁月的洗礼,它们早已失去了本来的样子,衣帽已经发黄发皱,餐具经过风化以后只能从形状和轮廓依稀辨认。伴随着馆内的解说声,我们不约而同地进行了默哀,残破的衣帽和餐具曾经也是崭新的,它们也曾感受过烈士的温度,如今烈士已去,我们仅能从图片、文字或是他们残存的物件中去了解他们,历史是残酷的,短短的一段文字就凝聚了某个人的一生,曾经的波澜壮阔也只有瞬间被定格,然而只有遗忘历史才真正意味着背叛,我们深深体会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传承烈士精神,饮水思源,不忘本来。
       我们还有幸采访到了纪念馆的苏馆长,当问到馆长对襄阳哪位烈士印象最深刻时,苏馆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苟在合烈士,“苟在合烈士是‘襄阳特工团’团长,也是中国共产党党员,1933年的时候他就志愿入党了,1948年襄樊战役的时候,他像往常作战一样冲锋去前线指挥战斗,但他不幸踩中了地雷,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苟团长立马把身边的同志推开,然后壮烈牺牲,他死的时候只有34岁。他的这种大无畏精神深深感染到了我。”苏馆长细细讲述道。我们还从苏馆长那里了解到,2019年的时候,苟在合的孙子苟晓波也来到了纪念馆,同爷爷的铜像一起合影,并向馆长讲述了苟在合生前的事迹。我们还询问了苏馆长目前纪念馆发展面临的问题,苏馆长表示,场馆建设发展存在一定的资金问题,自2008年纪念馆建成以来,馆内就没有再有过装修和翻新,场馆面积较小,许多烈士的事迹和遗物都不能得到完整的展示。采访结束之际,苏馆长向青年人送出了寄语:“你们都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一代。希望现在的年轻人有空可以多到烈士纪念馆看一看,了解一下烈士的英勇事迹,祖国今日的繁荣昌盛十分来之不易。”
       最后,团队一行沿着石阶登上了烈士塔顶端,并向烈士献上了花束,革命烈士之墓六个大字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得严肃而庄重。墓前高大的烈士纪念塔上刻着浮雕,描绘了烈士英勇冲锋的情景。烈士不朽,英魂永存,经过实地调研学习,我们体会到了烈士精神的含义,那就是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军民并肩携手、勇猛奋进的团结奋斗精神,舍小我,为大我的精神。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无数英雄先烈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是我们不断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所在。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饮水思源,不忘本来,共和国是红色的,无数先烈的鲜血染红了我们的旗帜,烈士们的精神凝聚成民族精神,新一代青年应传承烈士精神,接续奋斗,激扬英雄精神,砥砺家国情怀,汇聚起坚不可摧的前进力量,推动中国号巨轮驶向开阔水域、扬帆万里航程。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3-03-01 关注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政务新媒体在社区治理中何以从有到优?
  • 现阶段国家高度重视基层社区治理能力的提升,而政务新媒体作为一种网络媒介能够有效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因此本团队调研选取全国社会治理
  • 大学社会实践 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