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探寻七秩足迹,传承红色基因

作者:杨阳 来源:微信公众号“小智同学红又专”
 杨士莪,1931年出生于天津市,祖籍河南省南阳市,水声工程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研究所所长。1993年评为全国国防先进工作者、国防科工委的先进科技工作者、2022年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十六岁那年,高中毕业的杨士莪考入了清华大学,1950年,第一所海军院校——大连海军学校成立。当大连海校到清华大学招人时,杨士莪心中暗想:“参与海军建设既能完成报国夙愿,又能在国家建设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并能胜任的岗位。”于是果断报名。两年后,一所更高规格的军事院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即“哈军工”)在哈尔滨成立,能力突出的杨士莪被抽调至哈军工,担任海道测量专科大地测量教研室教员,讲测量天文学、授球面天文学等课程。

  经过几年间的发展,哈军工已初具规模,可作为重要战略科技的水声科技在我国却是一片空白。1957年哈军工开始实施“尖端专业集中、常规专业分散”的方针,杨士莪所在的海道测量专业就在调整之中。与此同时,国家开始派遣少量科技人员到苏联科学院声学所学习,教学优秀的杨士莪,便在选派进修之列。了解了国外水声技术的发展情况,学成归来的杨士莪认为,哈军工原有的声呐专业涉及面很窄,尽管当时只是一名年轻教员,他还是向学校提出建议,让声呐专业扩展至水声工程专业。在学校多方努力下,中国首个理工结合、覆盖全面的水声专业诞生。半个多世纪以来,从这里走出来的人才占据了中国水声科研界的半壁江山,这里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水声工程事业的摇篮”。

  在杨士莪看来,创新是科研人员的基本功。他经常教导学生,“科技创新不要死读书,要学习的是研究方法、创新思路,哪怕到了工作岗位,也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才能掌握新的技术,占领新的高地”。杨士莪首先开展了中国国内水声定位系统研制,领导完成了一系列用于不同目的的长基线、短基线和超短基线水声定位系统,并解决了水面、水下和海底目标位置以及水下航行体轨迹定位问题,积极推动和领导了中国多次大型水声海上考察,获取了大批不同海洋环境条件下水声传播等方面的宝贵资料,而且领导了矢量传感器在中国国内的研制,并积极进行推广应用。

        当时杨士莪教授一手创办的水声工程专业现在就坐落在我校水声楼。每每路过水声楼,都能令哈工程学子回想起前辈们赤手空拳建设我国水声工程事业的那段峥嵘岁月。在哈工程建校七十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视察,并对我校的各项科研成果给予了高度肯定,令全校师生为之振奋。哈工程自建校以来深耕于祖国海疆,用“哈军工”精神擘画心中海洋强国壮美蓝图,我们新一代哈军工人也将传承发扬“哈军工”精神,不负人民、不负祖国、不负党的厚望,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奋斗终生!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4-03-01 关注
校园人物推荐
  • 探寻七秩足迹,传承红色基因
  • 探寻七秩足迹,传承红色基因
  •  “人虽然是退休了,但是对于为祖国作贡献的工作是不应该退休的。我的想法还是应该尽可能地发挥余热,做到夕阳虽落苍山后,犹映晚霞满
  • 校园人物 03-01
  • 探寻七秩足迹,传承红色基因
  • 探寻七秩足迹,传承红色基因
  • 提及哈尔滨工程大学,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学校贯彻“三海一核”的办学理念,坚持“为船,为海,为国防”的使命担当。而如今位于船海楼的
  • 校园人物 02-20
  • 奋斗驱萧索,不负少年时—湖北经济学院龚建勋
  • 探寻七秩足迹,传承红色基因
  • 探寻七秩足迹 传承红色基因
  • “都被折磨得不成人形了,还得记数据、观察试验过程,哪有心思想那么多啊!无非就是想为国家做点事呗……”这是边信黔教授被问及如何克
  • 校园人物 11-30
  • 探寻七秩足迹,传承红色基因——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
  • 探寻七秩足迹,传承红色基因——唐嘉陵
  • 王国栋我的36年教学路
  • 王国栋我的36年教学路
  • 我于1982年元月大学毕业分配到校任教,一直从事大学物理类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
  • 校园人物 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