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看周村芯子闹,通晓千年貌若何

作者:张瑞鑫 来源:今日大学生网
闲看周村芯子闹,通晓千年貌若何
中国青年网日照12月20日电(通讯员 张瑞鑫)文化是基石,是一个国家实力强盛的标志,是每一个国人的自信之源。一个民族要立足于世界之林,就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紧跟时代步伐。为了展现青年力量,弘扬文化自信,来自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的“丹青曲韵赓文脉,循声觅俗续灯火”社会实践队以探索各地风俗特色为出发点,踏上了山东省淄博市的沃地,围绕着周村芯子这一文化宝藏展开了寒假社会实践。
访齐国古都,悟千年底蕴
山东省淄博市历史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曾作为山东政治中心近两千年,有“齐国故都”之称。这里还有鲁山、“九天洞”等著名风景,景色美轮美奂。在这得天独厚的文化氛围下,加之当地淳朴的民风,周村芯子蔚然成风。芯子起源于明清时期的周村,是明清时期周村老艺人从高跷和蜡烛灯台得到启发,依靠发达的织机技术集体创造的,后传至博山,嗣后又波及淄川、张店和临淄等地,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其内容丰富宏伟壮观,每年正月十四和十五将会在周村上演两天,目前已被列入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探芯子本源,知文化传承
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周村芯子,实践队成员采取了线上采访与线下调研两种方式进行。首先,队内淄博籍的队员率先进行了芯子文化的介绍,让实践队成员对这一文化有了初步了解:周村芯子是由六十人合作,是门集体艺术,一台芯子一般由60人的表演队伍组成,四周的云彩灯既展示了花灯,又能保护芯子队伍安全。一台大“芯子”需出动51人,其中16人抬芯子,16人换班,1人吹哨子,4人拿护杆,5人锣鼓班子,2人推旋络,4人扯旋络,3人推招子。表演队伍四周还有手持“护叉”的队员,在队伍前进时将围观者和演员隔开,待演员劳累时,则将护叉撑在演员的腋下,让其休息。同时,实践队采用线上会议的方式,联系到了淄博同学家中长辈,进行深层次的咨询:芯子以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为主,如广为流传的《八仙过海》《贵妃醉酒》等;演员浓妆艳抹,高站在空中表演,十分惊险生动;芯子队伍出动时,大街小巷人潮涌动,观者人山人海,鼓乐喧天,彩旗飞舞,壮观绝伦。随后,实践队全体成员还共同观看了历年来淄博地区元宵佳节时的芯子表演视频,场面之壮观,无法用言语形容,纷纷表示,想亲临现场,一睹壮景。
守文化自信,续彩芯传奇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芯子这一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受到极大冲击,周村地区虽然一直保留着这项活动,但规模已日渐萎缩,处于濒危状况,亟待保护、继承和发展。通过走访淄博部分市区得知,如今新一代淄博人对芯子的了解少之又少,甚至无从了解,加之如今受疫情的影响,芯子表演也“归隐山林”,难睹一面。作为周村芯子的传承人,张可水爷爷在某次采访中表示,作为传承千百年的经典文化,周村芯子是淄博地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缩影,虽然他人在变老,但是仍然希望能通过新时代的新技术将周村芯子发扬光大。他指出,要注重宣传,可利用短视频直播间进行推广,同时也可以适当改革,突出历史性故事,但要保留传统和旧特点,适当进行艺术加工,道具变动但要保留表演技术,切忌改的不伦不类。周村芯子这一传统技艺,急需进一步的挖掘、整改、创新和宣传。队员们都期盼着周村芯子更美好的明天。
作为浩如烟海的中华优秀文化中的一员,周村芯子为展现淄博地区纺织文化的特点做出很大的贡献,为淄博当地传统文化增添光彩,不但表现了当地劳动人民对生活、对艺术的美好向往,更表现了淄博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只有将周村芯子这样独特却又日渐蒙尘的特色文化遗产不断发掘并弘扬出去,才能使其保持亘久的生命活力,从而真正地造福地方与国家的文化产业,彰显大国气象;只有不断加强对中华文化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新的光彩。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3-01-30 关注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聊城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开展“环保农药新时代
  • 聊城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开展“法律在我心中,
  • 聊城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开展“我为聊大代言”
  • 续二洪拳传统,塑强健体魄
  • 二洪拳是山东省传统体育的一枝奇葩,本文对二洪拳的起源、特点以及发展困境进行了阐释,体现了对二洪拳发展的思考,呼吁当代青年关注、
  • 大学社会实践 01-30
  • 青春献羽,桑梓振兴
  • 曲阜学子在寒假进行社会实践,深入乡村了解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并对此进行调研。
  • 大学社会实践 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