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探寻七秩足迹,传承红色基因

作者:罗靖 来源:微信公众号“小智同学红又专”
       你知道吗?在哈尔滨工程大学的理学楼里有这样一个研究团队,它的存在历史不过二十来年,却创造了辉煌的发展成就,虽然与“三海一核”主干学科团队相比,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还是担负起了为国家提供先进人才储备的光荣使命,它就是“光纤技术”创新兴海学术团队。

 “光纤技术”创新兴海学术团队,是哈尔滨工程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光学工程支撑性骨干团队之一,以纤维集成光学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经过长期的建设发展,在纤维集成光学、高精度光纤陀螺仪检测、光学/光纤地听技术、光纤微动力学等特色研究方向领域进入国内领先行列,并享有国际学术声誉,如今是引领我国光纤技术发展的高级人才培养高地之一。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光纤技术”创新兴海学术团队成立之初面临着一穷二白的困境。时任团队负责人的苑立波教授经常谈起,创建这个研究团队的最朴素动机就是解决教师们的“生存”与“发展”等问题:所谓“生存”是指以强大的科研支撑和学科发展空间提供优质基础教学,通过留住高水平教师为主干学科服好务;所谓“发展”是指工科院校的强大“工学”需要更强大的“理学”,因此必须发展具有理学特色的科研才能真正提供支撑,从而体现出理学学科的价值所在。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将军这句诗正是对“光纤技术”创新兴海学术团队工作态度的完美诠释。发展之初的困境并没有阻拦他们行动的脚步,团队从基础研究做起,并着力于纤维集成光子学、微纳光子学、光子微动力学等方向。另外,团队强调把基础做透、做牢、做扎实,着重培养团队成员的科研能力,同时鼓励合作与竞争,进而互相进步以提高团队的整体实力与影响力。当然,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是整个团队所始终坚持的初心,二十年来精耕细作,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独特优势,最终助力了我校在相关方面得到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以及科技部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为我校科学技术的研究发展建设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人文情怀方面,团队逐步构建起“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学术文化,追求“互信”、“双赢”、“协作”、“共享”的合作理念,让每一个成员领悟到学术价值。在学术研究方面,团队已经与国内外优秀大学、知名企业展开了深入合作,相关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并且出版学术专著和授权发明专利,获得黑龙江省科技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另外,团队还连续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重点项目、仪器专项以及面上项目、青年基金等20多项,成为我校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重要程度最高、类别最全、立项数最多、立项率最高的研究团队。

  一路走来,“光纤技术”创新兴海学术团队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不禁令我心生敬佩,他们的团队精神正是“哈军工”精神的生动写照。时值哈尔滨工程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学校视察,充分肯定了我校为国防科技事业做出的贡献,这当然离不开老一辈哈军工人的创业热血,也离不开一代代人们的创新拼搏。而我作为其中的一员,理当以“光纤技术”创新兴海学术团队为榜样,为攻关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提供有力支撑,为服务好国家战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传承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紧贴强国强军建设需要,秉承“六个始终”精神,在所学的专业领域中奉献自己,让青春之花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绚烂绽放!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4-03-18 关注
校园人物推荐
  • 探寻七秩足迹,传承红色基因
  •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将军这句诗正是对“光纤技术”创新兴海学术团队工作态度的完美诠释。
  • 校园人物 03-18
  • 探寻七秩足迹,传承红色基因
  • 探寻七秩足迹,传承红色基因
  •  “人虽然是退休了,但是对于为祖国作贡献的工作是不应该退休的。我的想法还是应该尽可能地发挥余热,做到夕阳虽落苍山后,犹映晚霞满
  • 校园人物 03-01
  • 探寻七秩足迹,传承红色基因
  • 探寻七秩足迹,传承红色基因
  • 提及哈尔滨工程大学,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学校贯彻“三海一核”的办学理念,坚持“为船,为海,为国防”的使命担当。而如今位于船海楼的
  • 校园人物 02-20
  • 奋斗驱萧索,不负少年时—湖北经济学院龚建勋
  • 探寻七秩足迹,传承红色基因
  • 探寻七秩足迹 传承红色基因
  • “都被折磨得不成人形了,还得记数据、观察试验过程,哪有心思想那么多啊!无非就是想为国家做点事呗……”这是边信黔教授被问及如何克
  • 校园人物 11-30
  • 探寻七秩足迹,传承红色基因——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
  • 探寻七秩足迹,传承红色基因——唐嘉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