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练,感染,探索——进淄支教三感

作者:沈杨 来源:今日大学生网

  经过八天在淄博梓潼山武术学校的支教历程,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亦或是思想上,我均有很深刻的感受。

  身体——磨炼

  7月10日,我正式跟随山东大学小树林支教团林淄队前往淄博支教,一路上我都十分期待,望着窗外一闪而过的田园风景。可直到我来到梓潼山武术学校,我看到坐落于后山的男生宿舍,里面异味扑鼻、垃圾遍地、上下铺都摇摇欲坠。我看到厕所没有水,男浴室就是大澡堂,水温也不合适。我看到食堂里的饭菜,很少看见肉菜,顿顿只吃馒头,有些还不太卫生……环境的艰苦的确给让我吃了一惊,心中的期待也瞬间化为乌有。更麻烦的是支教的行程安排,每天早晨六点起,一直做活动,直到晚上十点。第一期我担任的是五组的学习助教,不仅要看住本组的小朋友,还要教他们做活动,每时每刻都需要保持活力,身体的疲乏渐渐累积,加之说话较多,声音又大,我的嗓子渐渐哑了。我本身还带着一些疾病,每天都需要服中药,时间的安排与服药的条件都大受限制。总而言之,困难不断袭面而来。

  但我还是坚持下来了,我渐渐融入了这样的生活,也一样一样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慢慢的我发现,我是可以早起的,我是可以时刻保持活力的,我是可以承受身体的不适的,我的身体里蕴藏着无限的能量。我为之前生活中的摆烂姿态感到后悔,也对自己过于计较生活条件感到羞愧。人总是要在特定艰苦的条件下,才会磨炼出顽强的体魄,我的身体也一点点坚强起来。

  精神——感染

  这次支教,我和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志愿者一样,穿上了象征着志愿者的红色马甲。但我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这其中饱含的责任与热情,我有时在带孩子做活动的过程中,我会稍微地放松一下,将任务交给孩子们自己完成,有时也会泄气地坐在一边,拿不出一丝激情。

  与我同一组的生活助教是一位四十多岁的女人,同时也是另一个志愿者的妈妈,明明比我大了一倍多,但她却始终保持着热情,对每一个孩子,每一件事都十分热情,她的话语始终都是洪亮的,她的笑容始终都是明媚的。我以为这都是她硬撑着的,但在与她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她数十年如一日的志愿经历,是她心中的志愿精神使她一步步走下来。

  再反思我自己,我自认为做志愿是一件简单的事,就只表现在日益增长的志愿时长上,但我确实误解了志愿者,那是需要无限的热情,需要持久的定力,更为需要的是扛起肩上的责任与担当。后来的活动中我拿出了十二分力,认真做好力所能及的事,奉献自己微薄的善意。

  最后我们志愿者团体拍了合照,上面一个个来自祖国各地的志愿者,身着红马甲,带着火红的热情。志愿精神是无关功名,坚持初心,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

  思维——探索

  回到这次支教(夏令营)的主要对象——淄博各地的孤困儿童们,第一次接触这个群体,我的心情还是比较复杂,这个群体需要特殊的照顾和陪伴,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在最开始,我查阅过这些儿童的简介,每一个孩子或多或少都身处困境,面对着家庭的缺失或者贫穷的洗礼,所以我对孩子们都格外关切,格外怜悯,总想着可以补偿他们一下。但渐渐的我发现,很多孩子并不缺少快乐,也不需要怜悯,是我并没有从帮助与被帮助的关系中脱离出来,我与孩子们是平等的。在之后,我就投身下去,与孩子们玩到一块,感受孩子的天真与活力,我甚至觉得有时被帮助和治愈的是我,是我缺少快乐,是我感到无助。我与孩子们相互地支持,相互探索。

  而在这些孩子身上,我也看到了问题,因为缺乏家人的管教,有些孩子蛮横无理,不懂如何体贴他人,遇事就用哭泣和嚎叫解决,这是孩子的通病。孤困儿童更需要的是正确的管教和约束,需要有人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我相信,有时跟他们讲道理,甚至是骂他们一顿,让他们理解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是十分必要的。

  总而言之,通过这次支教,我看到、听到、思索、感悟……这是一次奇妙的旅程,我不知道是否还能相遇,但我感谢这个夏天的邂逅,衷心祝福每一个旅途中的人。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3-07-25 关注
社会实践总结推荐
  • 长安大学赴山西太原 “红色记忆聚千年民族魂,奋